6月6日,“2024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成功举办。
适值第十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本次研讨会旨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从系统性保护格局与制度创新、社会全面参与的中华文化传承、非遗的人民性等角度思考,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做好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司长,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福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三亚学院等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本次会议由三亚南山文化创意研究院、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省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联合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文旅赋能·融合叙事”为主题,共设置两场主旨演讲和两场研讨沙龙。
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立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对南山非遗中心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寄予了深厚期望。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三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陈琳主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论说》的主旨演讲。刘教授从物与非物、解构与结构、受众、文化多样性、传承性等五个方面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阐释,并且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指出非遗保护传承不能只关注物,还要关注造物,只有正确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才能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科学保护,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成果的创造性转化的观点。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司长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主旨演讲,他首先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非遗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格局。他强调,非遗要走入现代生活,这既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也符合非遗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在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中需要把握好“介入”的尺度,遵循整体性保护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保护生态系统。
研讨沙龙一以“高校与地方政府的非遗保护经验”为主要议题,探讨高校在与地方政府的联动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非遗保护经验。学术主持由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杨洋教授主持。南京艺术学院邹玉清博士从产品设计视角结合思维导图分别从设计者视角的设计思维和从多视角的设计思维展开非遗产品设计要寻求新的机遇,寻找物与非物的关系,应用场景的转换让非遗活态起来;贵州师范大学胡瑞波博士从非遗在地性和遗产化的内在逻辑出发,以贵州苗族服饰田野调查为例,指出非遗要具备生活属性,需要巨大的内部需求和内生动力,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非遗保护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的刘大志博士从高校非遗培训谈起,认为能否为传承人带来切实可行的收入是内在动力。所培训的知识能否为传承人提供直接的市场价值;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王羊羊教授分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育中心非遗人才培养,立足岭南传统手工艺,潮绣、广彩等引入高校,实现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理念。建议面临可行性的问题,可以引入第三方,从而形成高校政府和市场的闭环;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产品专业负责人王昭老师分享了三亚学院在非遗文创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可以与南山进行校企合作、举办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提升本地的文创产品开发水平。
研讨沙龙二以“南山非遗成果的转化路径”为主要议题,由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林海主持。林院长指出,南山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在向海而生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甘担重任走在前面,深入探讨南山非遗成果的转化路径。中国民俗学会乡愁文化专委会主任李春园从瑞典文创达拉马作为常备的国礼,讲述了营销的故事。如何从终点返回起点,从品牌成功到对独特资源、设计的逆向设计思路;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总设计师张鑫认为,南山做非遗有着强大IP的品牌号召力,做文创有强大市场,客户的需求,刚需和情感需求。更多关注情感需求。并结合设计实例,探讨了设计不仅要有在地性,还要有时代性;海南省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杨丽博士结合多年的田野调查分别从传承人群体、高校研究机构和非遗及衍生设计的研发平台三个角度来解读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非遗成果转化,南山可以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吉菊莲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让我们了解了非遗传承人蒸蒸日上的现状发展和质朴情怀;深圳市玲珑时空文化创意有线公司创始人徐茜女士分享了南山非遗中心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对海南非遗传承人调研的经历来分享海南黎锦、黎药的生活场景与价值意义;林海院长总结指出南山的发展路径中需要多重视野,全球化视野代表定位,非遗系统性保护视野代表原则,设计是方法,传播是技术手段。
此次会议以“文旅赋能·融合叙事”为主题,意义深远。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支持,将为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海南丰富的非遗项目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不应只停留在过去,而应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从传统技艺到民间艺术,都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独特魅力,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