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作为承前启后的国家纲领性文件,《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各行业都希望从中捕捉到未来的某种蛛丝马迹。
作为生活服务业的一部分,旅游属于典型的幸福产业:亦即先有“国泰民安”,后有旅游的自然繁荣。所以即使《报告》中没有大篇幅直接提及旅游,旅游人也不必妄自菲薄,《报告》发布依然是与行业息息相关的大事件。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中国旅游的哪些过去、现在与将来?
《报告》只有一处直接提及旅游业
留得青山 各安其命
回到《报告》本身,纵观下来,直接提及旅游业的只有一处,发生在政府总结过去业绩、且强调成果极其不易的环节。
@政府工作报告:...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疫情发生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面对需求不足甚至出现收缩,推动消费尽快恢复。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增长46.7%。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5.8%提高到27.2%。发展城市社区便民商业,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帮扶旅游业发展。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
在“扩大消费”方面,旅游排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电商与线下商业之后,这体现了各产业对经济拉动效应的排序;另一方面,《报告》对旅游的阐述是“帮扶”发展,也代表着旅游业过去受到的冲击,在国家层面是有感知的。
但因为旅游业“国泰民安”属性太强、过度依赖大环境本身,所以相关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大宗消费和商业那么强烈——有政策也是“帮扶”性质的,主要是在困难时期帮濒死企业续上一口真气。
这种思路,在香港旅游业的案例中尤为明显。
香港文体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曾在2022年9月对媒体表示:过去两年,香港政府帮助旅游业都超过38亿元了。但是这个和行业本身有生意做、自己去发展,还是相差很远。
事实上,当疫情时期限制出行的措施取消后,旅游业自然就从春节前夕一直火到现在。最新的数据如下:
国家统计局称,春节过后服务业复商复市加快,景气水平升至近期高点。2 月国内航班执飞架次持续位于相对高位,与2021年6月日均架次基本持平。居民出行半径扩大有助于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商务服务等 8 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所以,宏观层面关于旅游业过去几年的隐含态度,或许可以概括成:留得青山,各安其命。建议业内商家领会精神:如果再碰上疫情这样的暴风骤雨,怎么做才是最务实的。
旅游仍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
假日经济+消费券双管齐下
在未来“扩大国内需求”部分,旅游作为生活服务消费的一部分,将继续扮演重要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总体而言,促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实现居民增收,大家有钱了自然会消费。《报告》将2023年GDP目标定在5%,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挂钩,于是有分析机构推测,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消费恢复明显上升的可能性不高。
换句话说,在这种预期之下,还是要多一些刺激手段才可能实现目标。
具体怎么做?红塔证券分析师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抓手是,利用节假日,搭建消费场景,配合消费券和现金券,以激活旅游、酒店、电影、体育、餐饮、展览、演出等服务消费。
这里的一个背景是,近几年国内消费市场的“假日经济”效应,确实越来越明显。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2022年7个节假日期间,全国出游人次约占2022全年的42.35%——在2019年这个数字还只有27.9%。
大家集中在节假日扎堆出游,带来的结果就是旅游与大消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典型案例是2022年十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减少18.2%,连带着整个10月全国餐饮收入也同比下滑了8.1%。
所以选择在节假日通过发放消费券、集中火力刺激消费,是一个很务实的选择。
事实上,发放文旅消费券刺激消费,在疫情三年间已经是个被验证过的打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2年4月,全国已有40%的地级市发放过文旅消费券。
而在如今“疫情已经消失”的当下,继续启用消费券可能会取得比以往更好的成效。
但地方政府自身背负的财政负担,会是个阻碍吗?
《报告》显示,从2023年的赤字安排看,新增赤字5100亿元,全部是中央赤字,通过国债发行弥补——这或许意味着,中央政府正在试图将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回来,以更高等级的国家信用,来替地方政府“找钱”。
在未来,地方财政支出中的一个小小支流,可能就会流入消费券的补贴当中。所以这里还是有个可期的前景。
旅游可以如何为国分忧?
加速吸纳就业的“盖世英雄”
猜想过《报告》中折射的旅游业前景之后,也来看看旅游业可以做哪些事“为国分忧”。
@政府工作报告:...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着力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
从《报告》中提出的2023年政府就业目标来看,今年跟往年比属于压力更大:城镇新增就业由过去两年的“1100 万人以上”,提高至“1200 万人左右”。
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最高曾攀升至6.1%,16-24 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均处历史高位;今年进入1月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5%,但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7.3%,青年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能起到什么作用?首先,从2019年数据来看,疫情前中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总盘子上确实有“为国分忧”的空间。
其次,旅游业在复苏期可以创造的就业机会,正在加速井喷。
据前程无忧发布的报告显示,伴随国内、国际旅游出行市场进入持续复苏态势,旅游业招工需求量增大,促进相应岗位招聘需求触底反弹——但疫情管控放开至今,只有近三成的受访从业者表示,其所在企业/机构的员工人数有恢复性增长,仍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
人才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招聘薪资的大幅提升。
开年至今,各大酒店集团在前程无忧发布的招聘薪酬均有所上涨。例如,之前超过三成的酒店基层员工月薪在“3001-3500元”,但现在酒店的礼宾员岗位薪酬基本在“4000-5000元”,甚至有酒店6000元招聘全职客房保洁员。
一切迹象都指向了,旅游业未来吸收就业的潜力非常庞大。在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的当下,旅游对中国社会经济贡献的价值也将水涨船高。
除此之外,《报告》中还有多处与旅游相关的信息点。
比如高铁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机场容量等交通出行基建的进一步增长;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增加,意味着国内旅游市场的“硬件”在日趋向好。
而乡村振兴、支持港澳发展经济,则指向了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发展”依然是不变的时代主题,“旅游致富”本就是“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一个经典且有效的场景。
对全球大多数国家来讲,旅游从来都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产业。有数据显示,全球旅游业受疫情影响,其直接GDP占总GDP的比重在2021年为2.2%——即使是在疫情前的2019年,这个数字也不过是4%。
所以,旅游人不必奢望这个产业会在《报告》中占据多大的篇幅:因为国家大事一眼望去,事事不提旅游,却又事事关乎旅游。不管是否明确被感知到,这个产业都已经是大棋局中的一员。
我们继续保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