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以烟火气为中心的夜间休闲转型

2021-11-19
来源:

夜游是夜生活和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划等号,夜生活的主体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讲的内循环,夜经济提供服务的主体也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自己吃自己。但是夜游不同,夜游有很多外来元素,外来元素就意味着夜游模式从根本上的变化。

最近,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全国第一批城市休闲街区名单,120个,看了看,我大概去过100个。想了想,缺少三个字,烟火气。这样的导向,容易走到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上,只追求整齐、干净、漂亮,因为是休闲街区,所以还要建一堆复古的房子,聚一堆非遗传承人,之后全国模仿,大把花钱,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多年以来,凡是时髦的东西我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在政府主导的环境之下,赶时髦未必有好结果,不赶时髦又怕错过机遇。

01

休闲生活

休闲生活,首先是休闲,自由自在,其次是生活,随随便便。休闲,有日有夜,在城在乡,但是都需要烟火气。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休闲区,休闲区第一是烟火气,如果一个休闲区没有烟火气,那么高大上,不搞也罢。很多商业步行街起不来是因为什么?就是太高大上了。1995年,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国家标准,城市中央休闲区建设与管理标准,其中一个条件是路宽不能超过六米,为什么?逛街,在这边走,看那个店不错,两步路就过去了,可是路宽要达到30米,就没戏.所以古人说,路宽不成市,就是路太宽了,市场就起不来了,第二句话叫店多成市,小店很多,这个市场就形成了,这就叫烟火气。第二是市井气,没有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市民的气氛,这个地方就没有味道,所以一定是人来人往,百姓消费,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玩出什么花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真正的城市休闲街区的发展,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都是高大上的项目,可以衣冠楚楚,但不休闲。而民间歌舞场所、地方戏曲场所,包括小广场、小绿地、小餐饮、小商业、小购物、小娱乐,都应该是小的,这才能把休闲的感觉衬托出来,有一句诗“黑夜给了我夜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夜给了我们一个梦幻的场景,我们要用它来体验梦幻。休闲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的场景,我们要通过休闲享受生活。这个题目范围太大,本文主要谈夜生活。

第一,场景的区分。大的场景的区分无非就是室内和户外。现在室内的这套东西我们正在学。有些东西已经做的不错了。比如说沉浸式的、体验式的、场景化的这套东西都做的不错了。户外的这套东西严重不足。我就感觉一个什么问题?到欧洲去,只要有小广场一定有人在表演。有的人把自己弄成一个雕塑,看半天。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突然发现他眼球动了一下,这是扮出来的。这时候你就觉得很好玩。包括一些表演,广场式的表演。中国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广场艺术,历史上有,比如说北京的老天桥,上海的大世界,都是广场艺术,但是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广场艺术极少。

这两年有一些快闪,大体上类似于这种广场艺术,但是不规范、不持续,它不能变成城市持久的吸引。上海前两年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广场艺术,但是指定地点、指定人,这个人要考试。第一把发了106个牌子。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是什么?这106个牌子发下来,75%都是海归。就是我回来之后我有正式职业,但是我喜欢这个。所以我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点,比如说我在那儿玩杂技,大家看,我挣点小钱,他不指这个,他就把这个当作一种玩,你自己有一种玩的心态,客人也觉得这个事好玩,旁边看的人也觉得好玩。但是我几次到上海,有没有啊?让我去看看。大家说只是有了这个政策,实际上还没有这种现象。这个我觉得很遗憾。比如说我们讲西安有文化,你的文化在哪儿呢?文化就在博物馆里吗?你的文化就在演出场所吗?有没有街头的活动?我有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有一次我到科隆,在科隆大教堂的台阶上看到一个金发女郎,拉小提琴,正好夕阳西下,金发飘飘。我当时就像触电一样,傻在那儿了,听她拉琴。这一曲听完了,鼓鼓掌,她很礼貌的向大家点点头。我一看,小提琴盒摆在下面,这是卖艺。我就摸兜,能摸出来的零钱我都扔里面了。真是终身难忘。那种场景化的艺术感,活文化,一辈子忘不了。我可以忘掉科隆大教堂是什么样,但是这个场景我始终忘不了。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最缺乏的。中国一个最大的发明就是城管,城管保证了城市的清洁,保证了城市的卫生,保证了城市的秩序,但是摧毁了城市的文化,摧毁了城市的魅力,摧毁了城市的吸引力。这两者之间就没有一个折中的方式吗?我不知道。反正我对这个东西不赞成。

第二,内容的区分。夜生活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这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内容,我觉得我们要划一个底线。不能干什么,剩下的你可以放开干。但是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始终还是一个非法治的态度。从法治的角度来说,法无禁止即可行。禁止你干什么,违法了,那不行。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可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法无允许不可行。我们现在正好是相反的。文件允许做才能做,不允许做,什么都不能做。政府只要有文件什么都可以做。

所以严格的说,我们距离法治社会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区分实际上我们需要细化。我们不能简单的划杠杠,一说夜经济就是灯光亮化,一晚上造成灯光污染,然后就大把的投资,这个投资怎么收回来?我实在想不出来。所以我以为有些东西是不能倡导的,有些东西是必须允许的,有些东西是需要倡导的,这就需要我们把它细化。

第三,类别的划分。就现在来说,主要的场所有这么几类:第一类叫城市中央休闲区。我们制定了一个国家标准,一直在倡导这个事,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中央休闲区,就是城市的客厅,就是城市夜间消费的集中之地,比如说上海的新天地,包括田子坊,还有思南路这一带,上海有三个。北京的什刹海、锣鼓巷这些。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这都是城市中央休闲区的概念,包括太谷里、北京的三里屯。这种城市休闲区它就集中在城市的晚间消费,所以这些地方应该变成不夜城,其他地方没有必要那么亮,完全没有必要。这是资源的浪费,也是电力的浪费,它就造成一个满足了城市领导的虚荣心,看我这个城市晚上多亮。

但是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休闲街区。大城市应该有几家,中等城市有两家,县城都可以有一家,这样就把消费集中了。消费集中就形成了规模化,这种规模化使大家的成本都下降了,效益都提升了。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个好的消费场景。所以我们对城市中央休闲区的要求,叫做小广场、小绿地、小文化、小餐饮、小商品,什么都小,但是构造一片大街区。这样的话,城市中央休闲区是一个夜生活的聚集之地,也是一个夜消费的核心地段。可是我们现在把这个城市弄的看着漂漂亮亮的,实际上人气起不来,商机把握不住。

第二类,度假区。度假区也是这样,度假区晚上干什么?晚上如果没有夜生活,这个度假区是不行的。全世界的滨海度假区都有一个现象,每天上午几乎没人,为什么?大家都在睡懒觉。到了下午,大裤衩、大背心,穿着拖鞋晃晃荡荡的出来了,这是下午。到了晚上达到顶峰,他可以闹一晚上,回去又睡觉了,这是我们度假区的一个消费现象。如果你见不到这种现象,这个地方就不是度假区,它是一个旅游区。所以我们好多地方就是违背规律。

第三类,商业街区。就现在来说,商业街区已经在急剧的退化。商业街区正在向城市中央休闲区转化。很简单,我们现在很多实体店它起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让大家去看一看,买东西到网上买,都在转化。这种转化,比如说有很多奥莱,这个奥莱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休闲化、多功能化,这就是我们商业街区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的商业步行街,如果不转型,看不到希望。比如说王府井步行街30米,永远热闹不起来。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这都是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尊重,那你就受市场规律的惩罚。再比如说这一条商业街多长合适?不能超过600米,超过600米,这条商业街就起不来。大家说王府井要延伸,量量王府井到底多长距离,再延伸,努出血,它业也起不来,就是这个道理。再比如说我们的商场,大商场一层都是卖化妆品的,为什么?化妆品的利润最高。所以要把最高的利润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到顶层都是打折商品,每天都有打折商品,所以有很多人到顶层。从顶层买了一大堆商品,一层一层下来,就是拉动消费,这都是规律性的。

第四,客群的区分。年轻人要扎店。晚上不扎店,觉得这一天白过。所以不但要扎店,有时候还要扎二场。在韩国每天必有二场,经常是这顿酒已经喝的糊里糊涂了,人家说还有二场,二场基本上就是横着出来。日本也是这样。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反正下了班要不出去喝个酒,回家老婆都看不起你,他觉得你没有人脉,你不行。这种风气,现在已经很普遍了,年轻人扎二场也扎的挺厉害。

有一次到上海,去衡山路酒吧一条街,我们走了四家,没有位子。结果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位子了,天挺冷,只有外面有位子。我说咱们坐这儿喝杯啤酒,喝完我回去。第二天我问年轻人,我说你们昨天喝几场?三场,一直喝到夜里四点回来。他们说不这样不过瘾,那怎么能叫逛酒吧街啊。所以他们那个酒吧业态极其丰富,风格多种多样,你就觉得上海现在不同了,城市的吸引力起来了。

这些区分,是夜文化的基础。夜生活现在已经普遍化了,尤其在都市,已经完全普遍化了。夜经济到底有多大规模?看了一个数,吓我一跳,22万亿,而且预计再过三年要突破30万亿,这个数我不大信。30万的夜经济,就是夜消费,我实在不太理解。但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因为我们总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我们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期。所以夜生活变成一种生活的必然,夜经济肯定体量比较大,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这杯羹我们怎么拿?

比如像北方,第一个问题,气候局限。一年能有多少户外?活动能有多少天?到冬天扎店扎到哪儿?那只能扎到室内去了。室内好多东西受局限,比如说室内烤串不行,可是不烤串这个酒怎么喝啊?很多东西都会受局限。

第二个是环境局限。不光是气候局限,也有环境局限。这种环境的局限,说句老实话,现在大家环保意识都强了,要求也确实比较高。但是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环境,问题是好环境能不能达到。说句老实话,在中国到了夏天,能在户外踏踏实实吃一顿饭是一种奢侈,到户外,看着环境挺好的,苍蝇蚊子一堆,咬的一塌糊涂,你这个饭怎么能踏实的吃?

02

休闲街区要素

城市休闲街区,涉及六个方面,夜生活,夜经济,夜文化,夜游,夜宴,夜演。前三个是宏观层面,后三个是产品层面。

1.夜生活

夜经济的基础在于夜生活,真正的需求也是夜生活。当然夜生活非常复杂,所以我们现在懵懵懂懂的谈这些事情,容易把它谈乱了。从中国的文化来说,我们的文化根底里就没有夜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就是世世代代的生活状况,那时候到哪里去找夜生活?即使是在城市里,城市是管制的,不管什么朝代,晚上要宵禁,所以城市格局无论是长安还是北京,都是棋盘状的,有街有坊,坊就是把人关在里面不许出来,这种情况到哪里去找夜生活?到了唐代,看《长安十二时辰》都知道,那时候还有宵禁制度。可是到了宋朝,取消了宵禁,叫金吾不禁。在宋的时候,应该说中国的夜生活、夜经济,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我们读宋词,宋词里头有大把的篇幅描述的都是这个东西。包括“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这就是对夜生活的描述。最后到了明末,又达到了一个高峰。因为明末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政治现象,皇上不理政,皇上不上朝。比如说万历皇帝当了47年,其中45年不上朝。按照《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说法,皇上用这种方式来抵制大臣,我罢工行不行。可是社会照常运转。由于统治的松驰,使市场经济得以发育。古人的夜生活品质比我们现在的品质高多了。我们现在哪有谁到哪儿,作诗一首,或者一帮人凑在一起,大家你一首我一首,哪儿见到这个场景?我们只有你一杯,我一杯而已。所以实际上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提升我们夜生活、夜经济的品质,怎么提升我们的文化性,怎么增强我们的文化感,我们现在太没有文化了。

传统生活,在文化上也自然鄙视和排斥夜生活。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在北京当工人,记得很清楚,1973年的五一,我那天正好上一个中班,这个中班上下来,晚上10点骑着自行车回家。我当时还感慨了一句,劳动的北京没有夜生活。还觉得很荣耀,感慨了一句。实际上我们那时候是处在一个传统社会之中,到了工业化社会,组织程度高,作息整齐划一,城市化发展,大众晚间娱乐开始产生,也是组织化的。所以我们这代人都有这个感受,看电影工会发票,一人一张票。那个时候我当过工厂的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干什么?工会工会,吃喝拉撒睡,看看电影,收收会费,这就是工会主席的工作。这种高度的组织化,它很自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状况,50年代的时候还组织舞会。60年代舞会不能有了,那是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70年代,更没有了。

但是当代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职业的自由化、工作的专业化、生活的多样化、人员的流动化,必然催生夜生活,从而产生夜经济。实际上说到底,夜生活、夜经济和什么东西联系在一起?和市场经济连在一起。我们改革开放40年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的夜生活到今天为止还是低层次的,还是最直接的消费所构建的夜生活。所以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市场经济发育,夜生活就开始热闹,夜经济就开始繁荣。

可是我们看一看,英国形成的习惯是酒吧文化,所以晚上大家一定要到酒吧去喝点酒,构造一种社区生活。美国的百老汇,多少场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演几千场,这么持续下去,才构造了纽约西区的文化圣地。这些东西我们差得还远,这是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也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别问题,更是我们夜经济的基础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的夜生活还是初级的,但是的特点是火爆,所以中国人的休闲,吃吃喝喝是底线,不管是南边还是北边、东边还是西边,不管走到哪儿,晚上大排挡火爆,喝啤酒撸串火爆,哪儿都是这样,这是底线。高线是文化性的娱乐,我们现在先满足底线,但是在这里面我们就研究了,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夜经济我们到底怎么发展?

夜生活是个大问题,严格的说我们生活的内容第一是工作,第二就是下了班以后,下了班以后不就是夜生活吗?第三是周末或者假期的假日生活,我们的生活无非就是这么三个状态,所以在这三个状态里,夜生活占了三分之一,这也不为过,确实不为过。

2. 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条路不对,就是城市的追求,城市的追求就是光彩夺目、城市辉煌,这是落后的心态,有点钱就土豪。看到各个城市的夜景,不得了,很漂亮,那就问一句话:花多少钱?有没有必要?谁来花这个钱?三十年以前就存在这些问题,当时上海外滩要搞夜景,就找商家,商家就说谁来花钱?政府说我来花,但是只花半年,半年之后你们要觉得不行,我们就不干了。不到半年,三个月,商家就说这个钱我们来花,为什么?因为外滩这条路上的灯光起来了,外滩火爆了,商家获益了,那时候还搞一个内光外溢,就是城市写字楼的灯光晚上灭了,在窗户上装一个小条灯,所以这栋楼看起来还是很亮的,实际上花不了几个钱。上海人还是高明,北京的王府井也谈了多年,让王府井亮起来、热起来,但是亮起来,始终没有热起来,是什么原因?和北方的气候是有关系的,这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现在看来,这条路走歪了,一个城市没有必要这么灯火辉煌,这么灯火辉煌的一个负面的作用就是造成了光污染,现在也有打这种官司的,由于外面的灯光太亮影响我们休息,就要打官司,这都是公众问题,问题是这些公众问题怎么解决?

到现在无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是个地方就亮起来,是个地方就得美起来,有必要吗?生活里真需要这些东西吗?但是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若干亮的地方,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城市中央休闲区,现在称城市休闲街区。城市中央休闲区要亮起来、热闹起来、消费起来,最后大家都凑过来了,这是一个城市的“客厅”,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处处都亮、处处都得花大成本来做这种事情,我也不知道现在中国人钱怎么多到这种程度了,下一步这个风一定要刹住,不可能不刹住,因为经济越来越困难,地方的财政也越来越困难,甚至电都紧张了。所以我们不能只追求光线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追求文化的内涵。这样的话,夜经济作为一个体系化的经济,就不只是一个灯光问题。有人说,白天靠日光,晚上靠灯光,这句话说得挺巧妙,但我不怎么赞同,白天靠阳光,晚上也要靠光,但是光是多种来源的,没必要只是灯光。当然,我们有一些做灯光的企业他希望这个赛道越宽越好、这个领域越大越大,这是不可能的,凡事都有止境,动不动就想一个无止境的事,那最终可能就把自己忽悠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开展了一场城市夜景的竞赛,这种竞赛不是好势头,实际上是一种对城市的破坏,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贬低。可是现在看到的场景多数都是这样的场景。只要是大干快上产生的后果,这个后果一定要有人承担责任。但是事实上,在现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之下,最后没有人承担责任。所以对这套东西我是不赞成的。研究夜经济,核心在于链条,一是供应链完整,二是服务链达标,三是最终形成的消费链,是不是让大家过瘾了?这是根本。夜生活的本质就是休闲生活、快乐享受,白天上班非常紧张,来回奔波,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就想放松,这个时候如果总是刺激我消费,那对不起我不消费了。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不同的追求,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不同的要求,也有自己的底线,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的东西凑在一块怎么能行?那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很自然,夜经济的人群,必须分层化,分层之后还要细分化,有各种各样的区分,年龄的区分、等级的区分、场景的区分、内容的区分。年轻人和中年人是玩不到一起的,比如说80后和90后就玩不到一起,90后和00后也玩不到一起。现在的代际的差别很小,五年就是一代。所以很自然,年龄的区分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不同的年龄寻求不同的夜生活。等级的区分也是这样,高雅有高雅的,大众有大众的。企业抓住一个点就够了。中国的特点就是市场是海量的,任何一个小的百分点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不要想对应所有的市场,所以很自然,由夜生活产生了夜经济,甚至我都觉得夜经济可以适度的淡化,消费者一说,夜经济又在想办法你们怎么盘剥我,天生就会有抵触。

第一,视角的变化。因为我们要研究夜生活、夜经济,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从传统乡村的视角来说是反对的,但是今天的乡村也不同了。所以我总感觉民宿的发展,乡村经济的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一个问题,晚上干什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没有吸引力。当然,大家说晚上让大家看星星,是可以,能天天晚上看星星吗?晚上看萤火虫,每个地方都有萤火虫吗?那绝不可能,这只是一部分亮点而已。但是我们现在乡村,所以现在比较普遍的情况,晚上来一台篝火晚会,这台篝火晚会一搞,闹来闹去,这一晚上就过去了。

第二,城市的视角。现在大家认为夜生活已经比较正常了。老一代人,比如说我们父母这一代,从来都是“晚上早回来”。从来都问这句话“怎么又出去了”?反正我年轻的时候,我妈妈老跟我说这句话,我不可能在家里待住,我待不住。要不然我就约人到家里来,你又觉得闹。

这个社会的阻碍基本上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对夜生活、夜经济的这一套,政府的管制、政府的服务大大落后。这个落后恐怕不是一般的落后。比如说我们很多地方搞营地,搞营地有一条,要篝火。不行,污染环境。营地不让烧篝火,这个营地还有什么吸引力?要不然我搞一台乡村音乐会,对不起,不能搞。大家本来就是晚上想出来热闹,但是热闹的事都不让干,那我这个事还怎么发展?这是一个方面,从管制的角度。另外一个方面就不是管制问题了,就是服务问题了。比如说我玩到夜里两点出来,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交通工具我怎么办?这就是配套的一个东西。所以在这些里面,不同的视角实际上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行为,这是必然的。

第三,最终是市场经济视角。市场是挡不住的。李克强总理提了多次,就是我们的城管到底把握一个什么度?城市不能摆摊,城市这个事不能干,那个事也不能干,总之一条什么都别干,这样的城市好吗?这样的城市基本上是死的。有很多城市它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摊贩。比如说到中东,阿拉伯人经商能力很强。所以到处都是摊贩,有的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无数的摊贩组成了街巷。说句老实话,街巷走着有点害怕,不知道哪儿就拐了,没有人引路就找不着路。可是很多吸引力恰恰在这儿。我们现在,比如说在新疆的喀什,老城还有这种感觉,其他地方基本上找不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城市最有魅力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毁灭了,可是这些东西恰恰是违背市场经济的。

所以很简单,要想真正把夜生活、夜经济发展起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放。第二,要服务。只要服务到位了,用不着你那么严格的管制。北京是管制最严格的。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一次北京开会讨论这些问题,有人提出说我们要学习泰国,泰国有水上市场,泰国有夜市。我说不用学,北京就有。但是领导都不知道这个事。比如说北京有一个大柳树,每个礼拜二形成一个市场,大家都去。一般的时候5万人,最多的时候10万人,这完全是自发性的。后来就说,这个消息大家不要传播,一传播这个市场就没了。那就问,这些东西到底怎么弄?

3. 夜文化

休闲街区,特色在于文化,文化在于感受。白天可以作为游览区,晚上是文化,是深度体验。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没有穷尽,夜文化是一篇大文章。

日光经济,日出、观光、运动、活动,也有夜光经济,夜游、夜景、夜宴、夜演、夜享、夜乐。现在基本上局限在夜游和夜宴,夜景大家看一看,夜演不多。可是好的夜演很抓人。我不认为我们都搞大节目,大节目实际上有一个主体,更多的是一种随机的。在新天地,就坐在那儿,过个十几分钟,几个人吹吹打打就过去了。过一个小时,一辆花车就过来了,就用这种小演艺在调节整个夜间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大概大干快上习惯了,所以动不动就想搞大节目,这个我不完全赞成。这就需要延长全年的经营时间,塑造新形象,五彩缤纷大街区,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形成四季产品,形成四时产品。晚上追求的一定是乐。所以如果晚上达不到乐,晚上出去干什么。需要把握好吃喝玩乐的关系。吃喝有余,玩乐不足。确实是这个问题。西安要做一个演艺之都,这个我很赞成。但是不光要有这些大的,还要研究小的。不光有这些集中的,还要研究分散的。应该有一种体验,就是从观光到沉浸。所以这个沉浸是消费场景、消费过程、消费文化,是一个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沉浸。神游追求深入,身游追求身融。这就需要我们在各个层面都研究这种深度的建设、深度的开发,包括很多场景的深度的规划,要研究这一系列的东西。

说起来四句话:时时是舞台,处处是场景,人人是演员,个个是观众。如果能够达到,这就算真正达到成功了。这样的场景在迪斯尼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邮轮上我们可以感受到。

4. 夜游

夜游是夜生活和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划等号,夜生活的主体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讲的内循环,夜经济提供服务的主体也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自己吃自己。但是夜游不同,夜游有很多外来元素,外来元素就意味着夜游模式从根本上的变化。

城市夜游、景区夜游、古镇夜游、灯会夜游,挺好,好在把这个事情开始细化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但是夜游也不光是外地的人来游,本地人也来游,比如说黄浦江夜游、珠江夜游等等,这种夜游就做得很成功,比较精彩的还是黄埔将夜游,上了船,一边看,一边吃吃喝喝,有很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乐伴奏,这样的夜游下来,确实是一种享受,这时候就要求岸上的灯光,这种灯光就是必要的,比如说北京也搞过夜游,搞过景区的夜游,搞了几次都搞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船要低,但站在船上什么都看不见,这样的夜游有意义吗?

5. 夜宴

餐饮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休闲生活的重心。高档宴席,中档餐馆,私房菜,大排档,各种各样,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小吃一条街。台湾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此,几十年培育出来,味道一流,生意兴隆。李白有一篇《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名篇。这个名篇首先是春夜,第二是宴,第三是桃李园。这是唐人的一种夜生活。

在上海,我就发现上海人现在请客变成一个新的时尚,就是到江边。黄浦江边所有的建筑都清理出来了,而且都是高档餐馆。第一卖的是江景。第二卖的是环境,第三卖的是服务。第四,菜不怎么样。我吃了三顿,只有一顿我觉得这个菜还可以。剩下两顿,我想你们卖什么呢?可是大家认为到这儿来请个客才够档次。这就是一种等级的区分。

后来我就说,找一个苍蝇馆子,找个大排挡行不行?说我们上海没有大排挡。你想在路边坐个要板凳吃一餐饭,上海没有。上海只有小馆。当然上海的小馆不是苍蝇馆子,不脏,很讲究,很规范。可是我就觉得不接地气。反正我到哪个城市我都希望能找一个大排挡吃餐饭。最好就是餐饮一条街,乱七八糟的,闹哄哄,但是味道特别好。你吃完这么一餐饭,你才觉得你了解了这个城市,接了这个城市的地气。但是我们现在这套管制方式,实际上让我们城市的魅力下降了很多。在成都,就是一种汇聚,宽窄巷子什么都有,太古里完全时尚,西村大院不土不洋,都接地气,都安逸。

6.夜演

在演艺方面需要突破。突破点应该说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了。第一,基础具备了。第二,没有争议。第三,形成合力。第四,创造融合典范。第五,国际化。第六,增强了文化自信。从国际方式来说有很多种融合,这个大家都熟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

在夜演方面,应该说投资商浑浑噩噩,文化人创造融入,消费提升文化追求,群体巨大,新一代产生了,现在性价比也合适。但是也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百花齐放很好,争豪竞奢则这不是好引导。只要砸钱,什么都弄一流的,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我们现在投资过量,价格偏高,金玉其外,内涵不足,成本较高,难以维系,最后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问题,有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慢慢调整就行了。但是我相信一点,只要能对应市场就是好东西。

总体来说,演艺的民间性需要大力推行,室内演出的传承性尚待锤炼,实景演艺的震撼性继续发扬,日常演出的亲和性吸引大众,晚宴秀的普遍是锦上添花。所以说到底,没有文化最终什么也没有。资本加上电影手段只是初步,文化是需要积累的,娱乐是需要轻松的,演艺是需要市场的,客人是需要历练的。这都有待于市场的培育过程。我也希望发展继续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势头。但是我不赞成大力发展,也不赞成大干快上,也不赞成动不动就和世界上谁谁来比。

03

稳步推进

第一,适度管制,这个适度管制就是我们总是把脏乱差混在一块,实际上脏不能容忍,差不能接受,乱必须接受,没有乱就是没有人气、没有乱就没有烟火,我们动不动什么都管制到位了,这个地也没戏了,还谈什么夜经济?所以只能适度管制了。

第二,放开市场,各类市场我们都需要放开,尤其是需要放开小商品市场,比如说北京的前门大街,投资几十上百亿修建出来了,始终火爆,有一次我去,他们问,你怎么看?我说很简单,就是一条,允许摆摊,只要允许摆摊前门大街一定火爆,那怎么能摆摊?我说不能摆摊那就亮着吧,所以这就是一个放开市场。我希望,允许摆摊,允许大排档,允许街头演艺,允许广场艺术,最终是发扬市场活力。

第三,挖掘资源,很重要的是挖掘在地资源,尤其是挖掘文化资源,外来的东西可不可以借助?更多的是借助手段和表现形式,资源自己的是根本,有了在地资源才能有自己真正的竞争力。

第四,创造文化,文化不仅是挖掘的,更重要的是是创造的,这些年感受到了很多文化的创造,但是感受更多的是手段的变化、工具的变化,我希望我们能够为一个地方把文化的根基挖掘出来,在这个根上面再发芽、开花、结果。

第五,积小为大,所以这里不要追求大,大建筑、大场景、大场所、大绿地,都不行,但是小的东西构造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大街区,若干小东西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吸引物。

第六,分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就是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所以这个时候,分工体系的建设是各个方面都需要研究的。

第七,特色吸引。主要落在我们夜游的各种项目上,这就是需要特色吸引,反正各有各的招,挖掘透了一定能做出自己标志性的东西,比如说打树花挺好,也是夜游的亮点项目,现在全国大概有一百多个地方都开始打树花?是你的传统吗?那就问你这里好东西到底是什么?

第八,供求平衡。我们说中国的夜生活、夜经济需要健康发展,健康发展根本是什么?是供求平衡。可是我看短期内就会形成一个供过于求的场面,那就问谁来买单?就像击鼓传花一样,谁最后谁买单,谁倒霉。最终要保持市场的秩序,尤其是供求平衡的市场秩序,使刚刚产生的夜经济不至于中途夭折。

希望大家不要当牺牲者,可以当先行者,不要当先驱者。所以用不着忽悠,往往我们喜欢忽悠别人,但是忽悠来忽悠去,最后把自己忽悠了,那不是我希望看到的前景。总体来说,无论是夜生活还是夜经济,还是我们的夜文化、夜旅游,都是要把时间花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才是有质量的生活。就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希望看到的是健康发展,是中国的夜晚越来越美,是中国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这样来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作者: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