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秘密:大理漾濞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邢小俊
2022-06-18
来源:中国旅游网

1.jpg

从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驱车向东,上苍山西坡,一路翠林竹海,一路九曲十八弯,海拔逐渐升高,车至山顶便是光明村。这里,生活着彝、汉、白、傣、傈僳5个民族;这里,被一万株百年以上古核桃树的巨大树荫覆盖,常年笼罩在云海绿荫之中,被称为“云上村庄”。

村官张会祥的“理想”

光明村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古核桃树众多,全村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树达一万多株,两百年以上的核桃树约有六千多株,近年来全村又培植了许多核桃树新苗,连片种植面积达万亩。

三千年前的苍山崖画中有一幅采摘图,形象再现了漾濞江流域土著先民攀高摇竿敲打果实和树下众人拾捡果实的场景。专家推测,当时这里就有核桃树生长,采摘图反映的即是打核桃的场景。春去秋来,夏归冬至,白云依旧守候着核桃树林,树林始终庇佑着树下的村庄。如今,一棵棵高大古老的核桃树分布在房前屋后,每棵树上都挂着“身份证”。村子中央的空地,可见一棵异常高大粗壮的核桃树,这棵“核桃神树”是整个村里树龄最大的,已经有1165岁了。

2.jpg

光明村现在有七个村民小组,304户1296人,村民们敬奉神树,在树的周围修建了广场和祭台,每年村庄都会举行一次庙会,聚集在神树下打歌、跳舞,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摆流水席、耍龙舞狮。

“前多年这里交通闭塞,村民沿山梁分散居住,受地形限制耕地较少,农业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虽然是远近闻名的‘核桃村’,但是核桃价格上不去,待在家里没了经济,年轻人就留不住,都出去打工了,村子一片凋敝……”

58岁的张会祥以前在光明村担任过十年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在还担任鸡茨坪小组村民组长。据他介绍,以前车是上不了山里来的,因为有传统的核桃产业基础,要想办法把核桃卖出去,2004年他就动员村民们硬是修通了一条上山的硬化路,举办了核桃节,核桃价格开始上涨,村民的日子颇为红火。但是好景不长,2013年以后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核桃价格一路下滑,打核桃时属于高空操作,要请人来打,价格不低,有的农户卖核桃还收不回打核桃的成本,村里年轻人都纷纷出外打工去了。

张会祥有两个儿子,也都随大流出去打工。大儿子结婚后和妻子去城市,孩子丢在老家,分居两地,时间长了就离婚了,这件事让张会祥多少年想不通。发生这种情况在外出打工年轻人身上很普遍,一般不在一处打工,婚姻慢慢都出现了问题,生下的孩子们都送回村庄里让爷爷奶奶带着,也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社会问题。

张会祥焦虑地看到在村子里种地的人少了,地头的路没人修了,水渠也垮得没个形状,收种时机械也来不了,村道垃圾、污水随处可见,一片凋敝……   

3.jpg

这位基层的村官一直在琢磨:这个村庄穷,但是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我们是走不掉的,只能反反复复努力发展,寻找村庄发展的新路子。能不能有这样一种好事情-----就是让年轻人留在村庄里上班赚钱,夫妻都守在一起,老人有人赡养,小孩有人教育,大家都过上稳定、幸福的日子呢?

2015年的一天,张会祥决意主动去找吉小冬。

吉小冬何许人也?

苍山石门关峡口两座峭壁拔地而起,对峙如一扇推开的巨门,人称石门关,是外乡人吉小冬把它开发成了景区,景区所在地叫金牛村,金牛村和光明村相距不远,两个村子村民人数、土地等基本情况相当,发展水平在苍山西镇十六个村中处于中下游,两个村子的发展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竞争”关系。

2012年,吉小冬投资建设石门关景区以来,几年间给金牛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公司三百多员工中有一多半都在是漾濞当地人,农户实现增收和家门口就业,其中26户33名建档立卡户成功脱贫。这让张会祥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他主动去找吉小冬,看能不能和光明村合作乡村旅游。

张会祥永远也忘不掉那一天,他带着助手去石门关景区工地寻找吉小冬,进了景区,老远看见一个身穿休闲服的高个子,手里拿了一把剪刀,边走边修剪沿路的树干花草,身边还跟着一个流浪狗。这个他们以为是园艺工人的老头其实就是要找的大名鼎鼎的吉小冬,身材魁梧壮实,见人呵呵一笑,一脸厚道,没有一点大企业家的架子。从最早的丽江耗牛坪索道,到大理的感通索道,再到如今异常火爆的石门关旅游景区,吉小冬已在大理这片土地上从事旅游二十多年。

4.jpg   

5.jpg

由于光明村坐拥森林覆盖率达85%的好生态,加之有树,有花,有核桃,那一天,他们形成了共识:真正能拉动一个地方发展的,还是产业。乡村振兴,要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必须要靠产业拉动。光明村要转变发展策略:利用村里的好环境,尽快把生态旅游办起来!

产业振兴:从“卖核桃”到“卖风景”

“企业要真正用心,踏踏实实去做点事情,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赚到钱,才能真正地助力振兴乡村。” 这是吉小冬一贯的观点。

2015年,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首先投资开发了光明村核桃生态旅游村建设项目,同时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和客栈。作为配合,光明村党组织协调村民把150多亩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出租或流转的形式转让给旅游公司,在吉小冬的旅游企业运营下,生态旅游村建设初具规模,在光明村鸡茨坪建成集农业种植、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核桃主题民宿客栈、核桃山庄、核桃主题广场、云上四季花海、草坪咖啡馆、帐篷酒店等乡村旅游项目景点,古树环绕,生机勃勃。

光明村疏疏朗朗地散布着古朴的院落,本来村里各家各户就有种树栽花的习惯,但都被高高的围墙挡住了。被断绝与自然的脐带,是多数城市病的根源,城市人需要精神上的乡村,需要在乡村找乐子,农村人需要挣钱。搞旅游需要“开墙透绿”,让游客觉得敞亮舒心。鸡茨坪小组景区核心区的60多户人家基本都把围墙给拆了。当时,一听到村里通知,张瑞华立马把家里围墙换成了栅栏,他说,让游客“一眼看穿”我们的美丽庭院,多好!

2019年,光明村一时成了旅游“网红村”,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四五千人。游客越来越多,但村子里还没有供游客住宿的地方,留不住人----查洪祥家有一个停车场和一个牛圈,吉小冬琢磨着怎样在这块地上盖一座客栈。这就是“云上老查家”客栈设计的缘起。

查洪祥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去过很多地方。十年前,在外做生意的他,回到村里开了漾濞县第一间农家乐。这次,为了更好的示范带动村里的旅游发展,精明能干的他以私人宅基地土地入股,第一个和旅游公司合作,在老屋原址上盖起了这间现代夯土木结构精品客栈。

“在村里,我和吉总第一个合作,以前村民不理解,现在证明是对的。现在有许多人羡慕我,说明我走对了,走得光明正大,带动了群众发展。” 每每说起当时的选择,查洪祥都会为自己的“超前眼光”而自矜。

从第一张草图到客栈建成,这第一家民宿耗费了吉小冬两年的时间,他完整保留老查的旧院,形成两个L型的新院落,整个客栈由十一套大小不同的房间组成,有紧凑的榻榻米房,也有三层的院中院,一个水庭,一树庭,最大限度地留出室外活动的场所,因为这里最有价值的是清风、明月、核桃树和远山的风景。

修客栈过程中,吉小冬做事近乎完美的要求给查洪祥留下很深印象,也常常让施工方感觉到苛刻和为难,所以大家都在尽力的一点一点做,进度缓慢,但是慢却让客栈建筑更加精细。现代夯土技术是从昆明理工大学购买的专利,没有过多的装饰,土墙黛瓦。泥土色本来就是谦虚的颜色,不宏大,不时尚,不夺目,不张扬,保留了质朴和宁静。一片瓦上有时间,有目光,有泥土涅槃的全部过程,它能通天接地,可以呼吸。城市人进村一看到瓦就变得安静了,就变得本真了……如今的这座夯土木结构的“云上老查家”成为光明村的精品民宿。

6.jpg

7.jpg

地处偏僻的光明村,绿水青山终于转化为金山银山:以入股、出租和流转等形式转给旅游公司的150多亩土地,使得42户农户有400多万元的年收入。并且,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梦想,鸡茨坪小组73家农户近百人在自家门口的旅游公司就业,增收180多万元;其中四户建档立卡户24人全部在公司工作,三千多元的月均工资解决了他们贫困问题。

8.jpg

58岁的周银兆一家四口都在旅游公司工作,弟弟周银春50岁,在公司也是老员工。最早时,弟兄两个走出家门外出打工,修建高速公路,每天五十元钱,后来回到家乡给人砸石头,工价太低,养不了家,现在弟兄两个每个月都能拿到三千多元。周银兆大儿子阮大卫在公司开电瓶车,属于运营部,二儿子在景区干零活,砌花台。虽然二儿子的婚事愁人,但是大儿子两个小孩都在附近上学了,日子终于看到了希望……

为了统筹村里的资源,避免无序竞争,光明村对农家乐做了一户一品的规划,烤全羊、烤鸡、烤乳猪、魔芋豆腐、核桃宴,应有尽有。

“我家农家乐菜都是野菜,鸡、猪都是自养的,生意特别火爆。最近我们家又盖了新房子,重新扩大了院子……” 1974年出生的查守丽是“丽明农家乐”的老板,她干活有条不紊,饭菜干净可口,总是一幅开心的神态,总是用最好的食材招待客人。周围是众多的大山,开门就见山,四周山环绕。每到夏天,一场暴雨袭来,松树下、草丛中,偷偷摸摸长出各类野生菌。朽木上,长出乌黑的木耳,红土地上不时冒出一窝一窝鸡枞菌,灌木林里牛肝菌、奶浆菌、青头菌、鸡油菌、松茸。为了准备食材,查守丽通常要起个大早,摸黑上山,天黑的时候山里有雾气,植被长势好,遮天蔽日,但是她坚持去采摘野菜,就是想让每一个来到店里的客人都品尝到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

查洪祥大儿子查守荣是当时的建档立卡户,依托父亲的客栈,查守荣和弟弟查守杰各自开了一个农家乐,老查家老品种土鸡远近闻名。原料是关键,兄弟两人特意在山上围住了一片空地,在核桃树下养鸡,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捡食,放养的生态鸡和饲料喂养的不同,味道独特。同时,头脑灵活的查氏兄弟冬天便开始腌制火腿或者腊肉,放入料酒、盐、置于大缸中,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后再挂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晒干。每逢游客至,就用松针熏烤,火头滋滋作响,香味四溢。据他介绍,云上村庄最多的一天来了一万多游客,自己和弟弟的农家乐一天就卖出去四百只土鸡,最旺期三个月民宿分红和餐饮收入达四百多万。那段时间,村民都把自己的土特产拿出来在门口卖,一家村民卖烤包谷一天就卖了上万元,最少的一家一天也能卖五百元。

2019年4月30日,漾濞全县实现脱贫摘帽。累计脱贫出列两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3897户。

濞彝族自治县县长李庚昌接受采访时,形容石门关旅游公司和光明村的合作,既是旅游项目,又是脱贫攻坚项目,带动了村民增收,带动了村民就业,实现了“三产融合”,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是把“矿石”变成了“钻石”,把“稻苗”变成了“金条”……2020年,经专家审核遴选,光明村入选了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9.jpg

10.jpg


人才振兴: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

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村庄里有了产业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有了游客就有了人气,有了人气就会吸引年轻人回到自己的故乡!

11.jpg

集聚在村庄的,首先是人心。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好职业,村庄成为城里人来了不想走的好去处。集聚起新动能的,是人气。村子里有情怀的年轻人多起来,拒绝在一线城市做一朵“锦上花”,而是选择回家乡当一块“雪中炭”,越来越多怀有理想、情怀,带着创业梦想和智慧才情的年轻人投身到了乡村,回到最熟悉的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挥洒激情和汗水。

“ 这才是最长久的硬道理!”张会祥终于找到了“留住年轻人”的密钥。

张会祥说,前几年村里土地没人种,村庄和麦田,飘着一种清冷的气氛,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近两年来,成效来了,更多的村民尝到了甜头,纷纷和旅游公司合作搞民宿,腰包也鼓起来了;村民不用外出,在家门口用自己的双手也能脱贫致富;民宿里管家和服务员的收入不比城里低,有了民宿,有了好工作好收入,何愁青年不回乡?

需要核桃果和核桃苗的朋友们可以下单了,这两天有现货了。” 这天一大早,35岁的李斌先在自己的抖音平台上发了几个消息,然后来到隔壁孤寡老人老张家里:“叔,这是我在网上帮您卖鸡蛋的钱,您收好了。”

李斌是光明村土著, 20岁刚出头就外出打拼,走过很多城市,有许多故事。通过自身努力,终于在大城市立足、生活。后来,随着漾濞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光明村开始发生改变,李斌心里很受触动,决定回来创业。

“我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了光明农庄合作社,主打核桃和苗木产业。为了提升村里的核桃销售,我开通了网络销售,帮村里搭了电商平台。现在我是光明村电商服务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帮助大家了解政务、服务、旅游、技术等各类资讯,让村里的产品都能入网销售,解决销售、就业、创业中的困难。这两年,光明村的电商销售额达到了四百多万元,今年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增长……”

李斌最大的感受是村里人观念的转变。最初开始做电商的时候,村民认为在网上做生意不靠谱,“上网”是一件花钱的事情,是不务正业。随着农村与互联网连接,电商这趟“高速列车”正给乡村生活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巨变,好像一夜之间,核桃树苗、兰花、乡村老物件、布鞋、草垫什么都能变商品,外面都稀罕买。随着销量的一点点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向他“取经”。

返乡青年常宏春是光明村第76个到旅游公司上班的人。2005年从大学毕业的他,干过保安、家电销售、游轮舵手,一次过年回家,看见了乡村的荒芜,村子靠近路的新房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这是因为人们都在外边打工,挣到钱盖了这些房子,只是在阴历年时才可能回来住几天。只有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在外打拼的子女返乡时,村里才有短暂的生气。过年过节,他们急急忙忙走亲戚,寒暄两句,扔下礼物就走,过去那种聚族而居、同气连枝的生活方式,只存在于他的儿时回忆里了。2015年,常鸿春从村庄和旅游公司的合作看到了希望,他就毅然留下来参与到家乡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他,目前已经是旅游公司副总经理,负责云上村庄的业务板块。

返乡青年陈佳汝,大学毕业在外打工五年,回来当了鸡茨坪小组副组长。“在学校的时候我一直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我就一直有回乡创业的想法,但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毕业后到检测公司上班,上班期间感觉自己不喜欢城市生活,后来听说旅游公司和村上合作投资生态农业旅游,在村干部张会祥的一再动员下,我便辞去了城市工作,投入到家乡的振兴事业中。”

陈佳汝说:“随着村里核桃和旅游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里开了许多农家乐,我回到家乡第一年就做民宿客栈,发展都比较顺利,后面受疫情影响,暂时比较艰难。但是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返乡青年周素雅是陈佳汝的爱人,毕业后在县城当幼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她悲哀地发现:家乡的问题是青壮年劳力普遍在外打工,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老人在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也没人管,他们成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年近七旬的老人,又要照顾孩子,又要打理家务和农活,“隔代看护”成为留守儿童看护模式的主流。终于,对家乡一直怀着眷恋感恩她回来了,在最近一次的选举中担任光明村党总支副书记……

12.jpg

年轻人回流了,乡村有了希望。家园曾经荒芜,如今阡陌相通,家园曾经面容模糊,新的样态依然能寄托乡愁……

我们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会像一块强大的吸铁石,把在外的游子吸引回来,把村民优秀分子紧紧吸附过来,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认识乃至整个村庄的精神风貌,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村干部由村民选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村民影响很大,他们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个梦,一条心,一根筋,一股劲,这个沉寂落后的高原小村,在新、老村干部的合力下发生了由内而外的链式“裂变”。         

生态振兴:从“捕鸟人”成了“护山员”

“以前出门看山,满眼都是光秃,村民们每天上山砍柴烧,没有经济来源,成群结队上山抓鸟、挖兰草,廉价卖给山下……”张会祥回忆起多年前村民受利益驱使捕猎买卖鸟类动物的情形,眉头紧锁。如今,村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致,白云之下满山绿油油的一万多亩核桃树连绵不尽,满山的大核桃树上,鸟巢落满枝头。

13.jpg

据介绍,在附近的大山上大概有二百多种珍惜鸟类,常见的就有七十多种,还有狐狸、麂子、蛇等野生保护动物。它们是土生土长的动物,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光明村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赋予游客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体验,还给众多珍惜野生动物打造了绿色家园,让它们不受伤害、让它们健康地成长,让它们安全地迁徙。

72岁的村民李永安,老伴多年瘫痪,早些年他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的生活。三个孩子要读书,一家几口要吃饭,万般无奈之下,他就干起在苍山西坡捕鸟的营生,什么白腹锦鸡、长尾雉,都是他捕捉的对象。他在山上采摘一种植物,捣碎,制作成粘性特别强的“胶水”,涂在一条长棍上,放置在深山空地上有水源的地方,鸟类过来喝水时羽毛就粘在棍子上摆脱不了,最多的一次就粘了一百只各种鸟,这些鸟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山下的酒店和食堂。石门关旅游公司进驻后,倡导保护野生动物,进行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他断了“财路”,出外打工年龄太大没有人要。正在踌躇熬煎时,一天,吉小冬亲自找到他,要聘请他加入护山队,让他继续发挥熟悉鸟类习性、生活轨迹的经验,与其他三个队员每天在设在深山处的四个保护观察站巡视,统计白腹锦鸡等珍惜鸟类的生活规律和习性。每人月工资三千多元,解除了他和老伴晚年的生活之忧。

李永安说:“以前捕鸟,是实在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偷偷摸摸,昼伏夜出几十年,像个山贼;现在领了固定工资,光明正大,我就要好好保护苍山上的鸟,还账!”

细心的张会祥发现,李永安都变得性情开朗,爱热闹起来了!原先见到哪里热闹总是躲得远远的,而如今变得哪热闹就喜欢往哪凑。见了熟人也总是高高兴兴地主动上前打招呼。日子变好了,经济上也正在翻身,心里没有压力了,心情自然好了……

14.jpg

15.jpg

核桃园小组的村民杨建,是光明村生态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也是护山队队长。“如今,偷猎动物、盗伐林木的行为也销声匿迹了。”杨建介绍,“封山育林后,荒地长了树,麂子、野鸡、老熊等常能见到。光明村设了金安寺、小花园两个检查站,九名护山队员轮流上山巡查,不许人们随意上山取土采石挖兰草。”

从大理电视台退休的记者郭亚林是爱鸟人士,一直关注着苍山白腹锦鸡的种群保护状况。他说:吉小冬的旅游公司与村民融合,带领村民保护环境,保护珍稀鸟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的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提升了当地村民对自然的爱。他对大理不只是商业的投资,而是给深山老百姓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

16.jpg

17.jpg

从事旅游二十多年,当选为全国工商联旅游商会会长的吉小冬赢得了众多的社会荣誉与声望。

良好的生态环境像空气一样重要。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这是吉小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大学时攻读生物专业的他,始终认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类生命应该遵循、顺应自然之道,不能破坏和支配自然。

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吉小冬循序渐进地开发商业项目,没有急功近利的紧迫感。他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视林如子,视山如父,这些其实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你如果去景区工地找吉小冬,他要么踩在水泥沙子里与工程师沟通方案,竭力要保全一棵大树,要不就是猫着腰捡拾乱石,把它们放在景区最合适的位置。这些别人看来不起眼的细节,他都要亲力亲为去做、去示范,他对细节的审美诠释着他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说:这个地方产玉,大理的“理”字,按照《说文解字》的意思,是顺着璞玉的纹路一点一点把玉剥开,让玉的质地暴露出来。如果把玉粗暴地解剖开,可能就伤了玉石的质地……

在大理的村庄里都流传着“本主”的故事,一个本主,就是一个村子里的神。在村民们心目中,笑容可掬的吉小冬就是他们的本主,他经常去关怀、接济孤寡老人,他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幸福和持续的财富。

吉小冬的夫人顾健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性,她曾经面向全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云上村庄百年网红核桃树认养”活动,目的在于助推消费扶贫,带动村庄的经济收入和旅游;她还帮助老乡把初级农产品加工成商品,把核桃做成核桃酥、牛扎糖、核桃油,卖到北京的大超市,年销量多达三万多公斤;她还经常挤出时间,给村民们做各种讲座和培训,教她们礼仪、化妆、摄影、插画。

年前,村民杨家萍还在百米外的田地里劳作,如今,经过多次培训的她已经是“云上三十三间堂” 民宿酒店里的餐饮主管。她说,顾健大姐对大家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以前村里人躲游客,现在都爱主动和外面的人交流了,以前山里有的媳妇脸都懒得洗一次,现在她们却学会了化妆和穿衣服……

光明村的“光明之路”

坐拥好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光明村终于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光明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专家分析说:产业振兴,使得光明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农村市场主体,增加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振兴,保障了光明村生态环境优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了污染,农村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

光明村“走向光明”的经验,漾濞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世伟将其凝练成五句话:产业振兴,提升了村庄的“市值”。以前核桃产业资源很大,但是市场化小,价值效益很低,现在辐射全国范围,含金量变大。农房变客房,农家小饭菜变成旅游大餐厅,农民就近就店上班。人才振兴,提升了村庄的“价值”。引进了有情怀,致力于三农产业的石门关旅游公司,引导本土致富带头人,吸引返乡大学生和各类人才回到乡村,有实力、有办法,发挥了大作用。生态振兴,提升了村庄的“颜值”。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森林防火、生态保护、鸟类保护,以前破破烂烂的村庄变好看了,臭烘烘的传统旱厕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厕,太阳能发电,村民再不砍伐山上的树林了。文化振兴,提升了村庄的“气质”。民族文化、乡愁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村庄有了灵魂。组织振兴,提升了村庄的“基质”。基层党支部恢复了活力,倡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发挥了村规民约作用,村民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获得了全国民族法制示范村,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心败则衰,心胜则兴!

新农村发展,需要企业的帮扶,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进取之心。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根本在于村民自身的作为,需要扫除“等靠要”的精神惰性,补足农民自信自强的“精神之钙”,需要“振兴之心”。

光明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也是所有村民和干部健全精神、培育自信、锤炼意志的一次过程。光明村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发动群众,成立护林队、河道水源、道路交通、民俗民风、环境卫生、生态保护、规划管理、调解和治安保卫八个自治组织,委员都是热心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凡是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由村里“百姓议事堂”协商讨论,发挥民主,百姓的事百姓议,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决策,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村民的精气神和言谈举止都在变,以前见了生人就躲避,现在无论在哪里碰见游客,都会礼貌地主动上前问好……”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感慨说。

“以前开村民会凑不齐人,现在开会你漏通知哪家,哪家就有意见。有时候一家还来两个人,生怕错过啥重要信息。”光明村村委会副主任魏定奎感慨到。

我们看到,光明村通过实现致富脱贫到精神全面丰富等全方位的建设,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使村民自己走上康庄之路——

太阳能发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以前脏乱的村庄变得时尚美观了,原本臭烘烘的旱厕变成了仿生态“核桃根”和“核桃果”星级艺术公厕,与周边景观和谐相融……村民们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晒着安宁温暖的阳光,在自家院里核桃古树下摆上一溜茶桌,招待客人喝茶,品尝饱满的核桃,再搭配上一小蝶口感醇厚的土蜂蜜,大人们聊天、小孩子们在古树下嬉闹,等待农家宴席开桌。也有村民在阅览室看书,不少村民在家里练写毛笔字,几个老人在下棋,怡然自得,各得其乐。

宅基地入了股、儿子农家乐收入高、自己还在企业上班,让查洪祥的生活很富足。一家生活的巨变,让他深感吉小冬就是光明村的大福星,他还和吉小冬喝了鸡血酒、拜了弟兄。

查洪祥的幸福生活,是光明村全体村民幸福生活的缩影,他对吉小冬的感激,是光明村全体村民对吉小冬的心意!

18.jpg

未来的路:走向光明

未来的路如何走?光明村如何持续发展?

核桃产业是光明村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村民人均可以达到100棵核桃古树,村里还与漾濞县林业局联营成立了国社林场,创办了582亩的核桃试验林场和100亩的示范样板基地。村民借助旅游发展延伸核桃产业链,与相关企业、厂商对接合作,把核桃原果加工成为游客乐于带走的美味,和核桃根艺、核桃壳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未来,光明村将继续推动核桃产业发展,扩大核桃种植与加强技术研发,使得核桃生产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继续探索“旅游入村、土地入股、核桃入社、产品入网、院子入景”的“五入”模式,由乡村生态旅游延伸到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青少年研学等产业化新模式。

这几天,村两委班子正忙碌着跟村民协调土地,用来修建石门关景区到光明村的休闲步道。休闲步道是漾濞县优化光明村云上村庄乡村旅游路线的一个举措,可以真正地把石门关景区观光旅游到光明村生态乡村旅游贯通起来,形成闭环,吸引“流量”,延伸光明村产业链,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这项规划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所有涉及步道的村民都签了字。

核桃树也能入股、分红、养老,您听过吗?

这几天,村里“百姓议事堂”正在酝酿光明村的养老模式-----用上万棵古核桃树作为资本入股旅游公司,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和村民年底分红,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村里老人的赡养之忧。

相关专家将其命名为“核桃养老”。

专家指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禀赋,光明村先前以地入股,分享生态旅游、加工流通带来的收益。现在又以村庄独特资源---古核桃树入股,村民携股参与一二三产业项目开发,用村集体的收入分红解决村里赡养老人问题,是一个养老模式的创新,值得全国推广。

我们看到:从“卖核桃”到“卖风景”,从农业村到生态村,交通闭塞的光明村,终于蹚出了一条“光明路”!

我们相信:在“光明模式”的示范下,在全国乡村振兴的号角下,漾濞的白羊村、河西村、脉地村、安南村、平坡村诸多高原古村,将次第走向光明之路!

(作者:邢小俊,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