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吴偲 朱竑 李军
2022-05-19
来源:旅游学刊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吴 偲1朱 竑,2,3李 军,3,4

(1.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1;2.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006;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 珠海 519080;4.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段义孚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提出“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概念来描述人们对于地方的一种思想情感及文化的依恋,是社会层面上对于地方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形成[1],满足了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的情感联系[2]。许多学者认为地方感包含了对地方的认同及对地方的依恋,二者之间互为影响[3],又彼此呈正相关关系的组成部分[4]。地方依恋是地方认同的基础[5],地方依恋有助于地方认同的实现[6],二者不仅有助于地方感的构建[3],而且都对积极的地方感产生正面影响[7]。如何通过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检验旅游地的地方感,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8]。与此同时,许多旅游活动都与游客对旅游地自然或者人文环境的体验密不可分。在体验的过程中,游客时常会对地方产生情感或者行为上的关联。这些地方情感作为旅游地的魅力所在,不仅能使旅游地内涵变得丰满,而且带给游客差异化的地方旅游体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可见,地方感研究有助于为旅游地评估提供新的视角。

在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里,旅游体验作为旅游活动的根本及核心,是一种个体自觉自决的经历和行为[9]。旅游体验过程被视为一个符号解读的过程[10],它包含了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内涵[11-12],由于个体世界观的差异,因而赋予旅游体验不同的意义[13]。对旅游地地方特质的深入挖掘,地方感的认知和构建都有助于提高并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及需求[14]。而对社会联系的讨论则有助于地理学者理解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及演化情况[15]。旅游体验作为一种人地互动过程,游客对美的认知通过旅游地的情境体验来锻造。

综上可见,旅游地及地方感之间的关系是交融且多层次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获得了物质满足的同时,更追求精神文明的提升,在旅游样式日渐多样的今天,艺术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16]。艺术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旅游现象[17],艺术能吸引游客,艺术为旅游注入活力[18]。艺术旅游无论是在审美、知识、情感还是心理方面都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19]。其中,美术展览、博物馆展陈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参观项目,成为集参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所[20],美术展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旅游空间,既是艺术殿堂,也是旅游景点[21],更是艺术旅游的休闲形式及艺术旅游小尺度的地方营建形态[22]。近些年,文化遗产旅游地工艺品的消费、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与开发、节庆与旅游地的关系、博物馆参观者的感知等都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23-26]。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者的工作更多聚焦于节庆、游客与旅游地的关系讨论[27],对艺术旅游鲜有关注。对游客在艺术旅游的感知及地方感的建构二者关系的交互研究还比较缺乏,鲜有学者开展整合式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美术展览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检验大学生游客艺术旅游对地方感的影响因素及生成路径,考察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性别大学生游客群组艺术旅游对地方感的关系中的差异现象,进而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游客研究和艺术旅游的发展提供具有引导性、针对性的建议及理论参考。

1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1.1 旅游地与地方感研究

一直以来,地方感都被视为一种人对地方依附的感觉结构[28],是一种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自然性结果。地方感往往也被学者们嵌入旅游研究的讨论之中[8]。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游客对旅游地的体验会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和行为,丰富他们地方感的体验及地方感的形成,认为地方感作为个人对特定环境的情感依恋能力,可以从休闲旅游、节庆旅游等视角对其进行研究[29]。相较于国外,国内关于对旅游地和地方感的相关问题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许振晓等[30]通过研究构建对地方感的认知与测量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国旅游地的发展、旅游地的规划及其管理、遗产资源保护等多个问题对我国旅游地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为此,本文也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美术展览与粤港澳地方感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考察。

1.2 旅游体验与地方感研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体验视为一种消费行为[31]。20世纪70年代,学者又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原真性,意在揭示旅游空间的结构化与旅游动机[32]。在此基础上,Cohen明确了“旅游体验”一词,并试图探索驱动各种旅游体验模式的一般社会因素,并将旅游体验分为:休闲模式(the recreational mode)、转移模式(the diversionary mode)、经验模式(the experiential mode)、实验模式(the experimental mode)和存在的方式(the existential mode)5 种体验方式[13]。20世界80年代以后,学者们进一步地对旅游体验进行定量化分析。Pearce 借助Maslow 的需求理论建构出一个旅行生涯阶梯模型(travel career ladder,TCL),总结出了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5 个层次的旅游需要,指出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水平取决于旅游需求的动机[33]。Peintce等也归纳出旅游体验包括了:体验的等级理论、体验的标准理论、有目的的行为理论、多类型理论及局内人-局外人理论的5种理论[34]。Pine和Gilmore则把旅游体验分为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escape)及审美(aestheticism)4 种类型[35],邹统钎和吴丽云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移情(empathy)这一类型[36]。Mervyn 等运用了能力(ability),努力(effort),工作轻松/困难(task ease/difficulty)和运气(luck)4个因素来定义旅游体验的质量[37]

其中,许多学者也尝试对旅游体验与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Sharpley和Jepson认为旅游是一种满足游客精神需求及体验的手段,但旅游地所被赋予的潜意识情感维度并非真正普遍意义上的地方感[38]。Hayllar 和Griffin 认为,游客旅游体验的本质是亲密性和真实性,这也是地方感的一般本质[39]。Maitland 指出,游客自身的旅游体验及影响其地方感的因素是不同转型城市或多中心城市用户群体之间的互动[40]。Tsai认为旅游体验是形成地方依恋的基础[41]。Tsai 通过调查表明,消费地方美食的体验使游客能够建立积极而难忘的记忆,而这种积极记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地方认同或地方依恋[42]。为此,本研究也试图将旅游体验理论引入研究中,分析旅游体验对地方感的影响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群体在旅游体验中尺度及行为上的差异。

1.3 社会联系与地方感研究

社会联系作为社会学概念,包含了社会网络支持、社会交往频次、志愿服务时间以及对他人的信任情况等多层含义资料来源: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Social Connections.OECD[EB/OL].[2020-12-22].https://www.oecd-ilibrary.org.,并界定出多重测量指标。同时也体现在个体在社会关系、社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状况及行为方式,被视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资源互换及流动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国外学者都试图通过搜集数据以对社会联系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测量。Heidegger 认为社会联系具有地方排斥,地方不可超越地方边界的联系[43]。Harvey 则提出地方性的建构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之中[44],地方与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物质及社会联系,由于资本发展的不均衡,不同的地方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空间秩序与社会关系[45]。Massey将“开放以及与外界密切的社会联系”视为地方的一个内在的本质特点,认为全球地方感是一个动态且开放的、具有多重内部差异及社会关系的实体,这些社会关系包含了多重维度,如性别、种族等。任何地方都与外界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地方借助这些社会关系的相互连接[46]。从旅游的视角而言,地理学者将社会联系视为旅游的一种社会空间组织形式[47],认为社会联系是旅游地与社会空间各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集合,它包含了经济联系、社区联系、网络联系、供需联系等多重内涵[48-51]。旅游中游客在旅游地的社会关联性和参与性都有助于强化旅游的价值及功能[52],而个体对于旅游地的依恋也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42]

1.4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国与艺术相关的旅游研究长期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艺术旅游仍旧是旅游研究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艺术旅游的功能及意义还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已有成果有关游客对旅游地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之间作用机制及影响的结论仍不明朗,对不同性别的游客在旅游地中的行为差异也有待深入地讨论。因此,本文借鉴了Wynveen 等[53]开发的量表,建构起一个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的测量模型,以美术展览为例,探索以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两个维度视为外因潜变量,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作为内因潜变量的4 个抽象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利用实证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验证研究假设。文章提出6个研究假设,支撑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图片

图1 美术展览对地方感影响结构模型
Fig.1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f art exhibitions on the sense of place

H1: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对粤港澳地方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2: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3: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4:大学生游客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5-a:男性大学生群体与女性大学生群体在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与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

H5-b:男性大学生群体与女性大学生群体在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与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选取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因素的相关测量变量,同时邀请美术展览旅游相关研究人员对问卷进行检验和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粤港澳部分美术展览游客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研,对游客无法理解、语义不清、存在歧义的题项进行调整,并进一步完善了美术展览的概念说明。研究调查问卷包括3 个部分:第一,4 个量表分别测量外因潜变量“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和内因潜变量“地方认同”“地方依恋”的水平;第二,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信息。

旅游体验的测量主要采用Pine 和Golmore[54]开发的量表,并根据美术展览实际情况进行细微改动,共9个问项,包括:(1)到访美术展览让我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2)到访美术展览让我和历史产生了关联;(3)到访美术展览让我体验了有意思的活动;(4)到访美术展览是一场人生教育之旅;(5)到访美术展览让我充实了很多;(6)在美术展览的旅行经历很难忘;(7)到访美术展览让我感到轻松;(8)在美术展览的旅行经历符合我的期待;(9)我以后还会到访美术展览。

社会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美术展览的实际情况,研究以Bricker和Kerstetter[55]、Mazloomi 和Ariffn[56]的量表为基础,设计出对“社会联系”的测量,共7 个问项,包括:(1)我希望在美术展览参观时可以结识新朋友;(2)我喜欢参加美术展览中的集体互动活动;(3)美术展览中的观赏者都很友好;(4)美术展览参观让我回忆起之前的经历;(5)对我而言,美术展览一个具有独特精神属性的场所;(6)当我在美术展览时,我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7)在观看美术展览时,我觉得我属于这里。

地方感从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去考察,“地方认同”借鉴Williams和Daniel[28]和Wynveen等[53]开发的量表,“地方依恋”主要以苏勤和钱树伟[57]、钱俊希等[58]的量表为基础,结合美术展览游客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共9个问项测量,包括:(1)在参观中,我感到自己与粤港澳地区融为一体;(2)在参观过程中,我对粤港澳地区产生了浓厚的感情;(3)我对粤港澳地区有强烈的认同感;(4)粤港澳地区对我来说很特别;(5)如果可以,我希望在粤港澳地区呆更长的时间;(6)粤港澳地区比其他地方更让我满意;(7)粤港澳地区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8)相比其他地方,我更喜欢粤港澳地区;(9)我愿意全身心地长期生活在粤港澳地区。

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SPSS 对最终结果和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了减少结构方程模型中数据过度偏态的现象。调查问卷中研究量表形式借助了Likert 5 点量表,对应的测量值为1~5(1=强烈反对,5=强烈同意)。除此而外,对被调查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平均收入等基本特征也进行了调查。

2.2 数据采集

此次研究的问卷发放地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选取该美术馆一是因为其是目前粤港澳地区为数不多的一所综合性校园美术馆,不仅是粤港澳地区高校间教学、创作的实验性课堂,更是国内外校际间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成为了粤港澳地区大学生重要的艺术旅游空间,是实证调查大学生游客艺术旅游对地方感影响的理想选择(图2)。二是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凝聚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文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该美术馆接受国家政府的委托承办了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和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港澳台·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两个重大美术展览。相较于舞蹈、音乐等其他形态的艺术旅游空间,以上两个美展以视觉图像的独特形式展演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记忆,让游客在观看美术图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重温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而且借助图像文本及符号更容易直观呈现出粤港澳的地方要素,更能直接唤起游客对粤港澳的地方想象,建构起游客对粤港澳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本文以这两个极具粤港澳地方主题特色的国家级美术展览作为研究案例,较具地方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图片

图2 美术展览展厅示意图
Fig.2 Sketch map of art exhibition hall

研究以南方某综合类高校艺术课外实验课程组织本科大学生参观展览为契机,调研小组于2019年6 月27 日—7 月8 日、2019年9月8—27 日分别对上述研究区的两个展览进行实地问卷发放。此次问卷调查的总样本数量为654,有效调查样本的数量平均为574,有效回收率为87.8%。具体为“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广州青年美术[EB/OL].[2020-12-22].https://www.sohu.com/a/322696250_100117840.发放问卷337 份,收回321份,有效问卷289份,男性115人,女性174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港澳台作品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系列报道:港澳台·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在广州举行.书画频道[EB/OL].[2020-12-22].https://www.sohu.com/a/340703802_283659.发放问卷337份,收回333份,有效问卷285份,男性114人,女性171人。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问卷受访者的社会人口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N=574)
Tab.1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respondents in the questionnaire(N=574)

图片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模型是一个将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两个维度视为外因潜变量,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作为内因潜变量的5点样本结构。首先,基于调研数据,利用SPSS 17.0 建立起一个涵盖654 个样本的数据库。其次,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删去不达标的题项,并将数据导入Amos17.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对模型进行评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6 个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和验证,以明确游客的粤港澳地方感的影响路径。通过路径系数反映外因潜变量(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和内因潜变量(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借助路径绝对值来体现外因潜变量和内因潜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最后,通过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因素恒等检验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并采用结构方程均值模型,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进行群组间的对比研究,考察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艺术旅游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关系中是否存在差异。

3 数据分析

3.1 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

从对样本咨询和统计的结果(表1)分析可知,在问卷受访者中,男性分别占39.4%,女性分别占60.6%。85.4%的受访者平均年龄都小于24 岁。数据显示,受访者去参观美术展览时大多选择“和朋友参观(46.7%)”或“一人参观(40.4%)”。由于69.9%的受访者都为普通的大学本科生,因此消费能力有限。38%的受访者个人月平均收入都在1000元及以下,而美术展览的票价一般在50~100元之间,所以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几乎一半(43.9%)的受访者都长期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居住时长超过了10年,而且都有参观美术展览的体验及经历。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将受访者分成两组,分别为男性大学生(N=226)和女性大学生(N=348)。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如表2、表3所示,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先对整体模型的适配度进行了评估,以确定模型的收敛效度。结果表明,χ2/df=2.875;CFI=0.980;GFI=0.937;NFI=0.970;SRMR=0.020;RMSEA=0.057。Bagozzi 和Yi[59]认为GFI 和CFI 的理想数值是大于0.9,0.8以上属于可以接受。RMSEA值低于0.08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60]。因此,研究数据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之间的拟合度较好。同时,根据Hair等的研究[61],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要求标准化因子载荷应该在0.5 以上并达到显著性水平,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大于0.7,平方提炼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大于0.5。表2 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模型均达到以上标准,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继续对潜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进行检验。通过比较四因子、三因子、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的拟合度验证各因子之间区分效度。从表3 中可以看出,四因子模型(认知形象、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地方依恋)的拟合度最优。RMSEA 小于0. 08,GFI 和CFI 都大于0.9,因此说明四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
Tab.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图片

注:*p<0.05;**p<0.01;***p<0.001。Model Fit:χ2/df=2.875;CFI=0.980;GFI=0.937;NFI=0.970;SRMR=0.020;RMSEA=0.057。其中,χ2/df: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FI:比较拟合优度指数;GFI:拟合优度指数;A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NFI:规范拟合指数;SRMR:标准化残差均方根;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


表3 模型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models

图片

注:*p<0.05;**p<0.01;***p<0.001

3.3 假设检验

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通过了检验之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继续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检验后显示模型的适配性良好(χ2/df=2.966;CFI=0.979;GFI=0.935;NFI=0.969;SRMR=0.021;RMSEA=0.059)。概念模型中的路径系数都显著。对前4 个假设进行了检验。如图3 所示: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对粤港澳地方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561***;p=0.000);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377***;p=0.000);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162*;p=0.025);大学生游客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753***;p=0.000)。因此,H1、H2、H3、H4成立。

图片

图3 研究结构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Fig.3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of research structure model

3.4 群组差异检验

3.4.1 测量模型的恒定性检验

在做恒定性检验之前,先把问卷数据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数量分别为226 和348 人。接下来,为了检验模型是否可以应用于具有相同特质的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tor analysis,CFA),分析有检验参数限制的模型和无参数限制的模型之间差异度如何,限制模型的限制条件为设定因子负荷、因子方差、回归路径系数等同。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限制模型和基准模型的卡方差异量(∆χ2)未达显著(∆χ2(13)=9.554,p>0.05),表明限制模型是可以接受的,测量模型具有不变性。

3.4.2 结构模型的恒定性检验

如表4和表5所示,对结构方程的因果路径进行多群组检验,基准模型显示拟合优度均较好(χ2/df=2.544;CFI=0.967;GFI=0.895;NFI=0.947;RMSEA=0.052)。对结构模型的不同参数分别进行限制形成嵌套模型,将基准模型和嵌套模型进行比较,对它们之间卡方值差异量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恒定性和卡方值差异量的检验结果见表5。男性和女性不同群组之间,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对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影响差异显著(∆χ2(1)=4.499;p=0.034<0.05)。大学生游客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影响差异显著(∆χ2(1)=4.008;p=0.045<0.05)。故,H5-a和H5-b成立。女性组(β=0.687,t=6.015)在对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影响比男性组大(β=0.222,t=0.938)。但是,女性组(β=0.231,t=2.068)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影响则比男性组小(β=0.735,t=3.054)。

表4 测量不变性检验
Tab.4 Measurement invariance test

图片


表5 群组分析
Tab.5 Group analysis

图片

注:Baseline model fit:χ2/df=2.544;CFI=0.967;GFI=0.895;NFI=0.947;RMSEA=0.052;*p<0.05;**p<0.01;***p<0.001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与讨论

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文化旅游研究仍聚焦于节事方面的讨论,与艺术相关的旅游研究长期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城市结构转型的加剧,艺术旅游从供给因素(文化规划、旅游发展和城市重新定位)到需求因素(严肃的休闲、生活方式采样、文化社会化的需求)都具有其不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62]。深挖艺术休闲旅游的内在价值及其应用意义,加快艺术旅游与地方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步伐[63],才能增强地方文化吸引力和地方综合竞争力,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64]。本文以美术展览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建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讨论艺术旅游与地方感之间的相互关系,检验游客对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在旅游地与地方感二者关系中所扮演的调节角色,从微观尺度上对艺术旅游的地方营建进行探析,从而以小见大,认识艺术旅游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及意义,并对不同性别的目标群组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 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地方感主要包括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两个变量和维度。这与Hummon[65]、Pretty 等[66]、朱竑和刘博[3]等国内外学者们提出的,地方认同及地方依恋在地方感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理论和观点一致。而艺术旅游的旅游体验和社会联系都是调节和影响粤港澳地方感的重要因素。游客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大学生游客在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和社会联系不仅有助于唤起他们对粤港澳情感层面上的依恋,而且能够增强个体对粤港澳的地方认同感。换言之,美术展览在建构地方感的机制上和其他旅游地一样,都受到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多重因素的作用。

(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都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一条路径证实汪芳等[14]提出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感具有重要关联的研究结论,而且对以往学者提出的地方认同对旅游体验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进行补充[67];第二条路径与以往学者提出的人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联系将对个体的地方认同产生影响的研究结论也有一定对应性[68],并进一步对Goodings等的理论进行补充,认为社会联系不仅限于网络空间,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联系也可以加深个体的地方认同[69]。其次,这个结果实证了社会联系对地方依恋的恢复、稳定和再生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70]。再次,这个结果是对Casakin等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与补充[5],认为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是互为因果关系,地方认同也有助于推动地方依恋的产生。总之,在旅游体验及社会联系的调节及影响下,艺术旅游激发了大学生游客对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文化的洞察与情感体验,满足了大学生游客一系列潜在的对艺术审美的目的及需求。这些结论丰富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71],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旅游地研究的情境尺度。

(3)通过对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游客进行群组对比,发现二者的模型拟合度良好且各条路径都显著,研究发现,两个组群不仅在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与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与粤港澳地方认同的关系中也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女性组在对美术展览的旅游体验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影响比男性组大,而在对美术展览的社会联系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影响则比男性组小。可见,受到两性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的双向影响,旅游地与地方感的相互作用结果会因旅游主体的不同而产生相当大的差异,性别成为推动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72]

对于女性大学生游客而言,她们更容易受到艺术旅游环境因素的影响[73],美术展览中绚丽斑斓的艺术品营造出富有美学意味的气氛和氛围,图像的视觉刺激及体验提升了女性大学生游客对于粤港澳的地方认可度,结论很好地验证了Millie 指出的参与性的文化旅游活动更容易为女性所喜好[74]。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大学生对于旅游体验的诉求也远远高于男性。对男性大学生游客而言,他们比女性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旅游服务的整体感受[74],更加乐于通过与旅游地的人、地、物等因素进行互动,建立联系[75],获得地方认同。研究首次尝试将大学生游客的旅游行为作为重要的目标变量,通过差异化视角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对比,打破以往单一样本的局限,使研究问题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意识。

4.2 实践启示

旅游既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76]。从游客的角度而言,游客徜徉在美术展览的艺术空间里,游客在观看艺术品过程中了解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历史、文化风情、习俗及自然景观等地方知识,从而对艺术品表现出一种具有地方情感依恋及认同的心理强项。这种对地方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不仅使游客在精神获得了愉悦和满足同时,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艺术品的地方特征。因此,艺术旅游不但有助于大学生游客培育完整人格,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培养具有美学精神的文化素养、社会风尚及行为规范,推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提高。

从艺术旅游的角度而言,美术展览作为小尺度的地方营建,布展空间里的艺术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这些因素赋予了艺术旅游更为深刻的地方性价值及意义,可见,艺术旅游与粤港澳地方感之间存在隐性的内在逻辑联系。如今,美术展览已然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重要的公共艺术文化服务空间,并且很好地诠释了旅游空间在研学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美术展览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得美育教育的有效场域及空间标识,不仅有效地满足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旅游体验需求,增强游客在艺术旅游中的社会互动与联系,而且强化了大学生游客对粤港澳的地方依恋感及地方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地方知识的有效输出。因此,本文认为要想持续发挥此类艺术旅游空间的地方教育功能,可以尝试在艺术旅游中设计兼具美学教育性及地方知识性的旅游体验活动场域,如视频宣传栏、产品展示柜、公共图书馆、视听室、讲演厅和多媒体教室等,都能够极大地为游客提供更为全面的美育感知及地方知识思考。增强游客在艺术旅游空间中的融入度与参与度,提高游客的重游率,为游客提供更为积极的艺术审美感官享受及体验。而面对大学生游客性别主体在心理及生理结构上的差异,艺术旅游策划者也需要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制定不同的展演策略,在不断地自我改进中,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如针对女性游客较为感性的心理特征,可以加强艺术旅游的空间营造和设计,如综合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巧妙地规划展览不同的功能空间、合理地组织展线的安排及灯光环境的调控、优化展览空间的视觉环境美术展览有别于其他展览的美学特点在于,需要突出美术展览中艺术品在体量大小、色彩、明暗、构图、形式配置、内容、品类等方面的协调性、一致性及陈列空间整体形象的和谐、统一。,积极为女性游客营造高密度条件下更具艺术吸引力及美学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女性游客深层次的参观体验和审美需求,也有利于其地方感的形成;针对男性游客则可以通过增强其与艺术旅游的社会联系,设计开发更多元的旅游地服务性设施,如公共餐厅、咖啡厅、商店、互动参与区域和共享空间等。让男性游客能够在旅游地的社交活动场所之中进行参与和互动,从而实现男性游客地方感的提升。

最后,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更应该积极地鼓励发展更为多元化、多主题、多形态的地方特色艺术旅游,加强高校与地方各类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及平台。

本文作为微观的定量实证研究,期待未来研究能够继续结合质性研究对旅游地和地方感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国家、政府及高校等各方权力主体是如何持续和动态地对艺术旅游进行形塑,艺术旅游的社会功能及时代意义会在什么样的外界背景下被重构,同时亦继续完善、改进现有量表,使之更具普适性,以便对后续研究进行有效的验证。研究也将试着拓宽参照群体的差异性,如以生源的来源性(粤港澳地区/非粤港澳地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成年)的学生游客作为参照,这些目标对象都值得持续深入探讨。


图片


文章发表于《旅游学刊》2022年第4期,参考文献略。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