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第二十本旅游发展年度报告。全书围绕“旅游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通过一篇主报告和二十余篇专题报告,对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进行了透视和前瞻。
2021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影响下呈现非平衡复苏态势,全球旅游市场复苏缓慢且根基不稳。中国经济和社会政策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旅游业正在加速形成新格局:旅游融入“十四五”综合发展布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引导旅游安全健康发展,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整推进旅游坚韧复苏,数字经济创新激发行业发展新动能,多业态融合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凸显历史和社会价值。2022年,旅游业应从更好适应旅游市场供求变化趋势、推进旅游相关政策和指引的实施、发挥优势领域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借力重大事件助推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把握行业复苏的新形势和新契机。“十四五”时期,凝聚市场信心、拓宽产业融合路径、做强科技赋能、国家项目牵引、坚持旅游为民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围绕“旅游新发展格局”这一年度主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如何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如何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何把握科技革命的契机,如何通过新的营销方式在逆境中探寻发展之路等。二是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京张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浙江、上海等地在冰雪旅游、城市旅游、共同富裕、博物馆旅游等方面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三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上市公司等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作为“旅游绿皮书”的传统优势板块,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港澳台旅游等报告则为读者了解相关市场发展提供了翔实数据和系统分析。
数字经济创新激发旅游行业发展新动能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正在成为旅游业产品和公共服务赋能的重要支柱。其中,旅游市场主体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服务于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路径,旅游行业组织发挥联结市场供需的纽带作用以助推智慧旅游发展,旅游公共部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数字鸿沟”以实现旅游便民惠民。
从市场主体作用来看,数字技术既为旅游市场需求满足提供了底层支撑,又是产品、服务和体验创新的集中体现。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在2021年实现部分恢复性增长,约达1.3万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29.6%。其中,机票和火车票成为在线出行的两个最大细分市场,分别占在线出行市场交易规模的53%和43%,预计2021年机票和火车票的在线化率将分别提升至89%和80%左右。从具体产品形态来看,2021年4月,中国旅游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重启“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收集工作,并于2021年7月启动年度智慧旅游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运营、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旅游适老化水平等成为突出亮点。特别是杭州“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在线预约平台启用,参访预约功能先后向团队、散客开通,使数字经济旅游目的地与文化研学、商旅会展市场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全屋智能家居、车路协同技术、AR实景智慧景区等体验创新。
从政府作用来看,行业引导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人才支撑是强化智慧旅游发展的关键。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1年全国智慧旅游培训班,通过集中讲授、问答互动、分组研讨、访谈交流、经验分享、现场教学等形式,就智慧旅游内涵和实现路径、智慧旅游理念和实践、沉浸式文旅产品打造等专题内容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关注特定群体从数字经济中受益的普惠性是政府作用的重要体现。2021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一批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的示范案例。创新“智慧助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深切感受到更智能、更舒适、更便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将碳达峰纳入新发展格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随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印发实施,旅游日益成为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2021年,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针对城乡绿色发展路径做出统一政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一方面,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设施,推动发展城市新业态、新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另一方面,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此外,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2021年,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强调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保护与开发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奖补资金,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此外,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部署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工作。国家公园在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应关注三大着力点
应以构建县域中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入境旅游竞争力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用等为重要依托和发展重点,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运用新发展理念而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
1.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县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县域旅游发展对我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至关重要。首先,县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承载地,我国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基本上分布在县域范围;其次,县域是我国国内旅游和部分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实现和推动多种旅游类型发展的主要空间;最后,县域是旅游化发展方式的最佳实践地,通过发展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县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蕴藏着巨大的旅游需求。然而,县域旅游发展从供给侧角度看具有较大短板,存在较为突出的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不充分、不协调现象。在我国,大多数县域政府在旅游发展理念认识、旅游经济联系、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管理能力、旅游空间形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亟须从县域空间点和旅游供给侧进行突破和发力,改变县域旅游供给不充分现象,以适应我国大众旅游发展和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我国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旅游发展、扩大内需,县域经济都是关键。只有将县域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我国旅游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只有不断完善县域旅游产业供给体系,我国整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才能完整,从而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县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近两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全国县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的有效引导,县域范围的旅游发展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旅游产业得以充分发展,旅游服务质量得以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县域旅游空间形态不断多样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不断增强,旅游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且县域旅游对整体社会经济的贡献力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也在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应全面总结全域旅游示范经验,并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不断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向高质量和高标准发展,全面构建县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2. 以国际级旅游城市建设为基点,构建入境旅游新发展格局
在旅游新发展阶段,全力提升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入境旅游规模性增长,不仅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应站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新高度,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入境旅游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旅游出行自由化、旅游活动便利化、旅游形态多样化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制度、技术和管理层面的不断创新,全面推动入境旅游持续快速增长。
由各国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推动入境旅游发展与世界旅游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无论是点线旅游方式还是板块旅游方式,入境旅游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以享有国际盛名的旅游城市为核心的。法国如果没有巴黎这个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支撑,不可能成为国际入境旅游大国;美国如果没有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国际级旅游城市作为支撑,也很难成为入境旅游大国。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建设国际级旅游城市作为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我国也应以国际级旅游城市建设为基点,并以此来构建入境旅游新发展格局。
我国入境旅游的起步发展也是以城市为基点的,当时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安、桂林和广州等五个城市为依托,形成了主要的入境旅游线路产品,并支撑了中国入境旅游30多年的发展。进入旅游新发展阶段,我国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特点、文化特色、历史遗产、城市品质、产业结构等特征,并结合城市管辖区所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建立国际级旅游城市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引导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在出游自由化、旅游便利化和服务正面清单等方面予以特殊政策支持,以此来推动我国入境旅游持续发展,并构建入境旅游新发展格局。
3. 以乡村民宿发展为重心,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新发展格局
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历程表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形态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类型,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旅游形态。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而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是破解我国改革和发展难题的一个关键环节。面对改革和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农村宅基地商业化使用、农村土地流转等难题,我国可通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使其得以有效解决。同时,乡村旅游还是共享经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应运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视为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旅游形态,全力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此来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新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形态从农家乐演化为乡村民宿,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已发生重大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旅游形态方面,更表现在乡村旅游治理和旅游市场经营主体方面。大量研究结论表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而乡村民宿可以有机结合这三种认同方式,并形成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认同的统一。乡村民宿经过旅游化和艺术化改造后,其乡村文化艺术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将逐渐改变对乡村旅游低层次、低品位和低地位的固有认知。相反,乡村旅游还会成为体现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旅游形态,并受到大量中产阶层人群的青睐。基于乡村民宿旅游形态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大量有知识的青年开始回乡创业,大量艺术家、企业家开始到广阔的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该群体会组成现代意义上的乡贤群体,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然而,新建乡村民宿已成为当前民宿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该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民宿发展过程中,我国应牢固树立民宿不是新建的,而是通过艺术化和旅游化方式进行改造的新发展理念。因为民宿在本质上属于共享经济范畴,而不属于产品经济现象。民宿是基于空心村、小村变大村、农村空心户等乡村闲置资源,并通过艺术化和旅游化方式改造而来的。通过民宿的旅游化改造,城市居民可以开展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形态,而乡村居民也会获得新的资产性收益,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传承、乡村风貌得以保护。因此,在旅游新发展阶段,我国应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战略高度,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认识乡村民宿发展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民宿的持续发展,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Ⅱ 旅游新趋势
2. 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
3. 全面深入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思考
4. 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思考——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例
5.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趋势:在逆境中探寻发展
6. 科技赋能中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模式与趋势
Ⅲ 区域新格局
7.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张冰雪旅游发展现状与展望
8. 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的城市徒步发展条件与路径研究——来自上海的实践
9. 主客共享的城市休闲旅游创新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0. 博物馆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以北京等地为例
Ⅳ 行业新动向
11. 2021~2022年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坚守与应变
1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住宿业发展思考
13. 微度假时代旅游景区的机遇与挑战
14. 从环球影城开园看主题公园之变
15. 社会型企业和共生共富模式的乡村旅游经济研究——机制探索与典型案例
16. 旅游上市公司视角下的行业发展趋势
Ⅴ 三大市场与港澳台旅游
17. 2021~2022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18. 2020~2021年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19. 2020~2022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20. 2021~2022年香港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1. 2021~2022年澳门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2. 2020~2022年台湾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