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疫情常态化下农村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产业。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我们要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优化乡村旅游供给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主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点”带面,坚持示范引领,打造乡村旅游样板
发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乡村户外露营、精品民宿、科普研学、亲子康养等新产品和新业态。通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建设,树立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的示范标杆。
二要发挥乡镇“连城带村”的衔接功能和要素优势,整合镇域乡村资源,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由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构建“一村带动、多村互动、全域联动”的发展模式,打造“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以“文”塑旅,坚持文化引航,铸造乡村旅游灵魂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旺乡,发挥乡村文化优势,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展示乡村文化价值,彰显乡村文化魅力,研发设计古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白色冰雪文化、暖色温泉文化“五颜六色”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一是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画下乡、送党的理论下乡等活动为载体,推出戏曲舞蹈展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创商品展销等文化展示活动,开展唱“村歌”、跳“村舞”、享“村晚”、乐“村运”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乡村嘉年华活动。
二是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挖掘乡村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民间节事、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乡村非遗保护性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立乡村“非遗博物馆”,建立乡村“非遗传习所“,成立乡村“非遗工作坊“,开发“非遗+”系列产品,设计“非遗+研学、民宿、康养、演艺、节庆、文创”等旅游项目。
以“节”取胜,坚持创新引擎,缔造乡村旅游品牌
旅游项目,内容为王。策划开展乐游乡村、乐赏乡村、乐购乡村、乐学乡村、乐活乡村、乐享乡村“六乐”主题活动,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和品质。从日间到夜间,以时间换空间,打造一户一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形成一季一主题、一地一节庆,以“节”扩影响,以“节”育品牌,以“节”助交流,以“节”促发展,缔造“春季踏青赏花、夏季纳凉避暑、秋季品果庆丰、冬季戏雪泡泉”乡村四季主题旅游品牌。
以“民”为本,坚持服务引客,创造乡村旅游场景
旅游体验,服务为要。以游客为中心,提供品牌有高度、品味有深度、品类有广度、品质有效度、品德有温度的“五品”服务,搭建规范化、便利化、智慧化的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五宜”环境。
一是创造乡村旅游设施场景。加快乡村道路交通、车场驿站、标识系统等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健全乡村旅游“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水、电、路、气、网、厕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是创造乡村旅游智慧场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动乡村旅游“上云用数赋智“,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旅游安上“智慧芯”,搭建“一部手机游乡村”、“掌上乡村”、“云游乡村”智慧化服务平台。
三是创造乡村旅游人才场景。实施“艺术点亮乡村”行动,开展“创意下乡”试点,建立“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立“乡村创客联盟”,吸引青年才俊、文化学者、艺术大咖、科技专家、网红达人等回乡返乡、投资投智、创新创业,培育和建设一支爱农村、有文化、懂旅游、善管理、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队伍。
以“合”为贵,坚持协同引导,营造乡村旅游格局
树立和合共生的理念,调动政府、社区、村民、企业、机构、组织、团体的积极性,凝聚城乡协同、机制协调、部门协作的发展合力。
一是完善体制。整合规划、基建、金融、人才、土地等各部门政策措施,在资源普查、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范管理等方面,形成各部门同心共建、同情共鸣、同抓共管、同创共享、同治共赢的乡村旅游工作体系和机制。
二是成立联盟。强化要素集聚,深化业态融合,细化经营管理,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价格规范和行业自律,提高社会参与水平,倡导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与周边社区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构建文旅互融、景村互促、工农互补、城乡互助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郑 岩,教授, 大连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