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小城到行业标杆——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品牌进阶之路

郭廷旭
2025-07-30
来源:中国旅游网

一、酒店的建设背景:从蓝图到标杆——以匠心开拓品牌之路。

在张掖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华辰国际大酒店的拔地而起,不仅是一座城市地标性建筑的诞生,更折射出世纪之初行业转型与地方发展的深层交织。其建设的背后,既有地质行业改革浪潮下的主动求变,也与2005年张掖旅游业的悄然崛起紧密相连。

1.地质行业改革:从“找矿”到“多元”,寻求转型出路。

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投资方源自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其跨界涉足酒店业,与21世纪初全国地质行业的深刻变革密不可分。彼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煤炭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传统地质勘探行业面临转型压力: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包”的模式逐渐打破,地质单位需从单纯的公益服务向“公益+市场”的多元模式转变;另一方面,部分传统勘探业务需求萎缩,行业内“找矿不如找路”的转型思路逐渐清晰。

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地质单位开始探索跨领域发展,而旅游业作为当时国家鼓励的朝阳产业,成为重要选择。张掖作为地质资源富集区,境内丹霞地貌、冰川遗迹、沙漠隔壁等地质景观独特,地质系统对这片土地的资源禀赋有着天然的敏感度。投资建设酒店,既是地质单位“立足本地、服务地方”的实践,也是其从“地下勘探”向“地面服务”延伸的一次战略尝试——通过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既响应了行业改革的号召,也为自身开辟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2.张掖旅游业:资源觉醒期的“潜力”与“短板”。

2000年前后,张掖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像一块未经深度打磨的璞玉。那时,“张掖”二字对多数游客而言,还只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地名,其核心资源丹霞地貌虽奇,却因交通闭塞、宣传匮乏而少为人知,全市年接待游客量约30万人次。2005年,这一年,张掖的旅游资源价值开始被广泛认知。随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张掖丹霞地貌凭借“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独特景观,入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首次进入全国大众视野,这一评选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外界看到了张掖除了大佛寺、马蹄寺等历史古迹之外,更具冲击力的自然禀赋,随之而来的,是游客量的初步增长——200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量约30万人次,至2005年增至75万人次,年均增长约18%。此时的张掖旅游业,正处在从“养在深闺”到“初露锋芒”的关键节点,为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土壤。

然而,那时的张掖旅游业,正面临“资源优、配套弱”的突出矛盾。作为西北内陆城市,张掖的高端接待设施严重不足:2005年全市星级酒店仅3家,都是三星和二星,且多为老旧招待所改造,客房数量少、服务标准低,难以满足逐渐增多的外来游客(尤其是商务考察、高端团队)的需求。同时,随着丹霞地貌知名度的提升,地方政府已意识到旅游业的潜力,开始谋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但“住不好、留不下”的问题,成为制约旅游业升级的明显短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它的出现,既是地质行业在改革浪潮中寻求转型的主动布局,也是张掖旅游业在资源觉醒初期,对高端配套设施迫切需求的直接回应。这座酒店从立项之初,便承载着双重使命:既是地质单位转型的“试验田”,也是张掖迎接旅游时代的“第一张名片”,为后来张掖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集丹霞奇观、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戈壁沙漠于一体,其旅游业的发展恰似一幅渐次铺展的画卷,在二十年间完成了从“养在深闺”到“声名远播”的蜕变。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张掖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推动其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2000-2020年,张掖旅游人数从30万人次增长至峰值3020万人次,增长超100倍,印证了旅游业从“小众秘境”到“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蜕变。

二、酒店的标准平衡:从国际到本土——让文化可感可触。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金张掖”,这座镶嵌在河西走廊的城市,既是多元文明交汇的历史见证者,也是当代丝路旅游复苏的重要节点。在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张掖始终面临一个命题:如何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既能享受到便捷规范的现代服务,又能沉浸式触摸西北大地的文化肌理?这种平衡之道,在酒店的服务设计中尤为凸显——以国际化标准为骨,以本土文化为魂,让每一处细节都成为西北风情的生动注脚。

1.丝路重镇的平衡术:在“国际范”与“本土根”之间找坐标。

张掖的国际化,从来不是对西方标准的简单复制,而是以“让世界读懂西北”为前提的兼容并蓄。作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的大佛寺、马蹄寺、丹霞地貌等资源本身就具有全球吸引力,这要求其旅游服务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从多语种导览系统、无障碍设施建设,到食品安全标准、应急服务规范,都向国际通行准则看齐。比如张掖丹霞景区的标识系统,既采用中英双语标注,又融入丝路驼队、丹霞岩层的纹样设计,让功能性与文化性自然融合。

而本土文化的坚守,则是张掖区别于其他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座城市深知,游客跨越山海而来,不仅是为了舒适的住宿和便捷的交通,更是为了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豪情,以及多民族交融的独特风情。因此,在城市风貌改造中,张掖保留了镇远楼周边的青砖灰瓦、木构廊檐;在节庆活动中,延续了“晒佛节”“九曲黄河灯阵”等传统仪式;在公共服务中,以甘州小调推广张掖方言与民俗故事,让国际化的便利与本土文化的温度形成互补。

这种“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平衡的智慧,本质上是对“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古代丝路之所以繁荣,正是因为它既保持了各文明的独特性,又构建了互通有无的规则。今天的张掖,不过是在续写这种“和而不同”的故事。

2.酒店服务的城市叙事:从味蕾到体验,让风情可触可感。

酒店作为游客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是张掖“平衡之道”的重要载体。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在服务设计上,跳出了“标准化=千篇一律”的误区,将张掖的风土人情拆解为可体验、可参与、可回味的细节,让国际化服务包裹着浓厚的本土气息。

餐饮方面,把西北的豪迈装进精致餐盘。在菜品设计上,酒店既保证食材安全与烹饪卫生的国际标准,又让每一道菜都成为“舌尖上的张掖”。比如将传统手抓羊肉改良为分餐制,搭配张掖民乐紫皮大蒜,既保留了肉质的鲜嫩,又方便客人取用;把“牛肉小饭”“”“甘州臊面”升级为早餐 buffet 选项;甚至推出“丹霞宴”主题套餐,用胡萝卜汁、南瓜汁、紫薯汁、菠菜汁等天然食材制作五彩搓鱼面,让美食成为景观的延伸。

客房方面:让张掖元素住进现代舒适里。客房装饰提炼出含蓄的张掖符号。酒店主要区域及客房每层楼电梯口的墙面上都悬挂了各景区的风景,客房的影视墙采用仿丹霞地貌的渐变橙红色系,地毯纹样取自裕固族刺绣中的“祥云纹”,房间挂画是本地画家创作的《祁连雪峰图》;客房配有加湿器,提供手工黄瓜面膜、姜粉泡脚桶等服务,贴心提示客人西北的气候特点;酒店设有“丝路主题房”,房间角落摆放微型的骆驼雕塑、仿古的丝绸卷轴,桌上的便签纸印有镇远楼的剪影,让客人在现代化的居住空间里,仍能感受到丝路的悠远意境。

服务方面:用温情的服务传递张掖的温度。酒店员工的服务既遵循国际通用的礼仪规范(如微笑问候、高效响应),又融入本土的热情与真诚。前台接待时,员工会用一句“您一路辛苦,请喝我们张掖的特色红枣茶”开启服务,递上的热茶来自本地的临泽小枣与茯砖茶的调配;客房服务中,若客人询问周边玩法,服务员不仅会提供标准化的景区指南,还会主动分享“本地人私藏路线”,比如“清晨去丹霞看日出要多穿件外套,那边风大”“傍晚可以去甘州市场吃本地小吃,炒拨拉配个饼子才地道”;甚至连保安人员帮忙搬运行李时,都会介绍一下离酒店不远的钟鼓楼和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大佛寺,都成为不经意间的文化传递。

从标准化服务的“规矩”,到本土风情的“灵魂”,张掖华辰酒店的服务恰如这座城市的气质——既有迎接世界的开放胸怀,又有坚守自我的文化底气。当远道而来的客人在酒店的一餐一饭、一室一景中,既能享受到便捷与舒适,又能触摸到西北大地的粗粝与温情,便是张掖对“丝路待客之道”最好的诠释:国际化不是为了变成“他者”,而是为了让“自我”被更多人读懂。

三、酒店的破局之道:从用情到用心——用惊喜构建品牌记忆。

在张掖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中,华辰国际大酒店的定位从未局限于“高端住宿载体”,而是锚定“张掖文旅产业发展的服务商”,从“酒店”到“文旅价值枢纽”,张掖华辰酒店的核心定位是“让客人通过一座酒店,读懂整个张掖”。而“华辰服务模式”正是实现这一定位的具体做法,也是酒店差异化优势的破局之道。  

华辰的定位与优势,本质上是“扎根张掖、融入张掖”的必然结果——不追求与连锁酒店比拼标准化,而是以文化深度、绿色高度、产业联动广度,成为“只有在张掖,才能体验到的华辰”。这既是其在市场中立足的根基,也是未来持续生长的方向。作为煤田地质系统转型的产物,华辰自带“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底色。这种基因转化为服务中,便是“特别能吃苦”的韧性(旅游旺季全员连轴转仍保服务质量)、“特别能战斗”的应变力(应对突发客流或赛事接待时的高效调度),以及“光荣在于奉献”的温度(为深夜抵达的游客留餐、为特殊需求客群定制服务)。这种源于行业精神的服务质感,是纯商业酒店难以模仿的。开业以来,酒店严格以《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和《星级访查规范》为准则,独创"两个凡是"(凡客人可见区域必整洁、凡客人使用物品必完好)产品标准与"超越期望,创造惊喜"的服务理念。产品方面重在体验,为了满足不同宾客的个性化需求,酒店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了儿童主题房、家庭亲子房、商务会客房等16种特色房型。每一种房型都独具匠心,从房间的装饰风格到配套设施,都充分考虑了宾客的需求和喜好。例如,儿童主题房充满童趣,配备了儿童专用的洗漱用品、玩具和书籍,让孩子们在旅途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商务会客房则配备了先进的办公设备和高速网络,为商务宾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服务方面重在用心,酒店更注重与宾客的情感沟通,通过《增值服务可视表》《定制化服务方案》等标准文件,建立客户需求档案,形成"入住前个性化沟通-入住中精准响应-入住后回访跟进"的服务闭环。酒店泡脚桶、敷面黄瓜、小零食、水果盘、洗衣液、润喉糖等贴心服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华辰服务"已成为宾客心中"有温度的品牌符号",让宾客感受到了酒店的用心和关怀。

我们深信,有些服务,或许只能让游客在旅途中留下一抹浮光掠影的痕迹,但有些服务,一定能让人刻骨铭心,留下弥足珍藏的美好回忆。现在酒店全年开展特色服务约20万次,征询宾客意见3.8万人次,宾客满意度达98%。许多宾客因为在华辰国际大酒店的美好体验,对张掖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实现了“让游客因一家店爱上一座城”。

四、酒店的绿色实践:从降碳到零碳——让绿色增加品牌色彩。

“双碳”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以更高的站位和敢为人先的姿态,将绿色理念融入品质升级,开启了从甘肃首家到行业引领的绿色发展新征程。2023年,酒店积极贯彻落实《张掖市“零碳”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围绕推动能源转型、运营技术节能、引导宾客减排、精细管理节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降耗减碳工作,2024年4月成功创建为甘肃首家“碳中和”酒店,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导报等25家新闻媒体相继重磅报道。2024年,酒店根据“节水型示范单位”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强化节水意识、普及节水器具、严格监控管理”的节水定位,创新节能思路,优化节水举措,强化宣传教育,全面推进酒店节水工作。2025年1月,酒店被张掖市水务局、教育局、商务局、文旅局等8部门联合评选为张掖市节水型标杆单位。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零碳”“节水”绿色之路,不仅为自身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更为整个酒店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与示范。

五、酒店的角色作用:从填补空白到标杆代言——华辰是张掖文旅品牌塑造中的多元担当者。

在张掖从“丝路重镇”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跨越的进程中,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始终站在文旅品牌建设的前沿。它不仅是酒店行业中的一个标杆,更是串联起产业升级、文化传播、城市形象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节点。从填补高端服务空白到激活本土文化魅力,从承接国际活动到引领行业升级,其角色早已超越传统酒店的范畴,成为张掖文旅品牌的“立体代言人”。

1.产业升级的破局者:填补空白,激活文旅服务能。2005年前后,张掖旅游业正处于资源觉醒的初期,丹霞地貌初露锋芒,大佛寺、马蹄寺等文化景点渐受关注,但高端接待设施的匮乏却成为明显短板——全市星级酒店3家,且多为老旧设施改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务考察、团队旅游需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华辰国际大酒店以张掖第一家四星级酒店的身份应运而生,一举填补了当地高星级酒店的空白。这一“破局”的意义远超单一建筑的落成。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住宿、餐饮、会议服务,更推动张掖旅游业从“低端观光”向“中高端体验”转型。酒店配套的大型会议厅、宴会厅,首次让张掖具备了承接大型商务论坛、文旅推介会的能力;其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也为本地酒店行业树立了标杆,带动了全市旅游服务能级的整体提升。可以说,华辰的出现,为张掖文旅产业注入了“高端化、规范化”的基因,让这座城市在吸引优质客源、拓展旅游消费场景上有了底气。

2.文化叙事的编织者:让本土风情融入服务肌理。张掖文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丝路基因”与“西北风情”。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深谙此道,将地域文化拆解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服务细节,成为“丝路明珠·彩虹张掖”品牌的生动载体。

3.城市窗口的树立者:以高端接待彰显张掖形象。作为张掖对外展示的“第一会客厅”,华辰国际大酒店通过承接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活动,成为传递张掖文旅魅力的关键窗口。从“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到“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从“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到“绿洲论坛”,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选择华辰作为指定接待酒店,不仅因其符合国际标准的硬件设施,更因其能让嘉宾在入住期间沉浸式感受张掖特色。例如接待“敦煌行”活动时,酒店布置丝绸之路主题茶歇,用裕固族歌舞表演替代传统迎宾仪式,让来自全球的嘉宾在交流合作中,直观感受到张掖的文化活力。这些接待经历,让华辰积累了服务国际客流的经验,也让“张掖服务”的口碑随嘉宾的足迹传播。

4.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从低碳实践到零碳标杆。在张掖打造“生态文旅”品牌的进程中,华辰国际大酒店以绿色实践为城市名片增添了环保底色。它率先在本地酒店行业推行低碳运营: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调节室温,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客房使用可降解洗漱用品,餐厅推行“光盘行动”并提供打包餐盒;公共区域的照明全部更换为智能节能设备,停车场预留新能源汽车充电位。更具标志性的是,酒店积极向“零碳酒店”目标迈进,通过绿电采购、碳汇交易等方式抵消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这种绿色实践,不仅呼应了张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更让“绿色张掖”的文旅品牌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当游客在酒店看到“零碳运营”的标识,感受到细节处的环保用心,便会对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认同。

5.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带动产业链,输出新标准。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引领作用,更体现在对张掖文旅产业链的带动与行业标准的输出上。在产业链协同方面,酒店通过“酒店+”的模式,与丹霞、马蹄寺、外形谷等景区建立客源互导机制;联合本地非遗工坊、农产品合作社,将裕固族刺绣、临泽小枣、肃南牦牛肉干等特色产品摆进酒店大堂,既丰富了游客的消费选择,也带动了本地产业发展。在行业标准输出方面,其总结的“文化+服务”模式、绿色运营经验,通过行业交流会、培训课程等形式向酒店行业分享,推动整个行业从“简单住宿”向“文化体验”转型。正如张掖文旅局许元局长所言:“张掖华辰酒店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让酒店成为文旅名片’的范本,带动了全市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

从填补高端空白到激活文化魅力,从服务国际活动到引领绿色转型,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在张掖文旅品牌的塑造中,既是实践者,也是推动者。它用每一次接待、每一处细节,将“丝路明珠·彩虹张掖”的品牌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因酒店而更懂张掖,也让张掖因这座酒店而更具吸引力。这,正是其作为文旅品牌“立体代言人”的核心价值。

六、酒店的未来展望:从初心到创新,让华辰从西北小城走向全国行业标杆。

二十年,是一道历史印迹的长度,记录着华辰风雨兼程,开拓奋进,稳健发展的速度,二十年,是一次跨越里程的幅度,丈量着华辰与时俱进,蓄势聚能,创新发展的力度。二十年来,酒店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健发展,一步一个台阶的不断攀登,服务亮点更加凸显,人才队伍更加稳定,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辰特色的经营之路,为本地行业提升、招商引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屏三地”发展规划,其中把张掖市打造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为酒店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的生长坐标,始终锚定“与张掖文旅共进阶”的方向,始终保持“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初心,继续秉持创新、品质、服务、绿色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清晰酒店的定位,提升服务品质与顾客体验,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打造好华辰品牌,续写从西北小城走向全国行业标杆的辉煌篇章。

未来的华辰,不会止步于“酒店”的边界,而是会成为张掖文旅的“活力枢纽”——用创新守住文化根脉,用迭代呼应时代需求,在丝路新篇里,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作者系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总经理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